“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盛装丽人元夕之夜出行的豪华场景。随着萧萧马车远去的不仅是被香囊渲染的车香、佳丽香,还有作者心头浮动的暗香,惊艳了千年。这一吸人眼球持久发力的香囊,便是古人最喜爱的佩饰物,又名香袋、香包、香缨、花囊,也叫荷包、耍货子、绌绌,一般系于腰间,官宦人家还系于床帐、车辇上,就像现在喷香水一样,走到哪里哪里香。
中国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棉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除汗也。”《岁时广记》记载,佩戴香囊是中国古代端午最初的习俗之一。此时,天气始热,毒虫盛行,佩带含有药草的香囊既可以驱毒虫散浊气,又可以香体饰人,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古人在香囊制作上,也是别具匠心。按照制作材质,香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由纱、罗、锦、锻等织物缝成的软质小袋;一种是金银、玉、翠等硬材制作的小盒样式,看似不打眼,却含香持久,技艺精湛。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增送离人的软质香囊,是大众最为常见的香囊。我曾在民俗博物馆见到自清代以来的近百个锦织香囊,有用碎布缝制的,有彩锦织就的,有丝线扣素缠绕的。形状既有圆形、椭圆形、腰圆形,又有方形、方胜形、长方形,还有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等。图案内容既有适合小孩子带的十二生肖、飞禽走兽之类,也有老年人喜爱的梅兰菊竹、福、寿桃寓意丰富的,还有年青人钟情的荷花、鸳鸯、双莲并蒂等,可谓是形态各异,花样百出。这些香囊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有孔透气,可以散发香味。香囊顶端系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吊有结出百结(百吉)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看起来古朴富丽,芳香清雅,是集装饰与卫生于一体的美丽小巧的民俗工艺品,让人不得不惊叹一根针线的魔力和制作者的心灵手巧。
相比软质香囊的色彩绚丽,金银等重金属打造的香囊那更是一个巧夺天工。比如扁圆形的清同治金累丝花纹香囊,由器、盖两部分组成,以细若发丝的金累丝镂空锦纹,两面饰有三组点翠花叶纹。中空,可开合。上下有黄色丝穗,系珊瑚雕福寿珠,缀米珠和银镀金花囊,囊上还拴有珊瑚豆二个,可谓珍贵。最有名的还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该香囊外径只有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以子母扣套合。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最叫绝的是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洒落。此银香囊的设计科学与巧妙和制作技艺精湛,即使今人也难以企及。
“珠衱佩囊三合字,宝钗拢髻两分心。”小小香囊,方寸之间,融汇万般匠心,尽展心胸万千,这不仅是防疫护体的保障和情感的寄托,更是中国文化智慧的浓缩与展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思思)7月1日,陕西隆基乐叶单晶电池工厂投产仪式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新城举行,标志着陕西省单体最大的高效单晶...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