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象车环县博物馆馆藏皮影精品之一。环县皮影一般选用上好的牛皮刻制,通过广泛吸收剪纸、绘画、雕刻、画像石等艺术手段,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雕刻风格。其造型设计独具匠心,雕刻工艺精湛,极具大西北老百姓质朴、豪放的审美情趣。皮影雕刻主要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以线条镂空进行刻画,以阴刻、阳刻来表现皮影艺术之美,构思奇妙,形态多样,显示出中国民间艺术夸张、写意的特点,无不戏曲化、舞台化。因此,皮影不但是道情戏的演出道具,而且也是独立的艺术品。
▲宋青釉刻花水波三鱼纹瓷碗宋代,出土于环县合道乡陈旗塬村北壕,口径11.5厘米,底径2.5厘米,高5.3厘米,敞口,圈足裸胎,胎质致密,青绿色釉光洁素雅,有少量冰裂纹,口沿薄釉处呈姜黄色。在碗内壁弦纹的之下,用三分法的布局简洁有力地刻画出三条生动逼真的小鱼,周围再衬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刻画的水波涟漪,三鱼在水波中自由游荡,神态怡然,栩栩如生,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
汉代铁锄出土于环县县城刘家湾汉墓,圆肩,锄板平面呈梯形,长方形竖銎,刃平直,通长18厘米,锄板长13.2厘米,刃宽10厘米。竖銎内嵌套横銎,去掉横銎可做铲用,安装横銎则为锄,这在国内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尤其是嵌套的横銎并非固定的,现在仍能自由活动,反映了汉代环县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
宋青釉瓜棱形瓷执壶出土于环县环城镇赵沟门水渠,口径5厘米,底径7厘米,高23厘米。直口,细长颈,腹呈瓜棱形,细长流,有柄,柄饰三道竖条纹,造型新颖美观。通体施青釉,釉面光滑莹润。
虎噬羊铜牌饰春秋战国时期,长11厘米,宽5.5厘米,重90克,老虎噬羊式样,无边框。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反映出环县当时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
文仕陶俑朝服装束,通高28厘米,头戴进贤冠,眉眼细长,目视前下方,鼻梁方挺,嘴微闭合,双耳后贴,头后露发,面相英俊,姿态安详,身着交领宽袖长衫,下露内层拽地长袍,领口凸起,双手合于胸前并外露,似握有笏板(已遗失),博袖垂至膝下,足蹬云头靴,立于正方形踏板上。从残留的彩绘看,陶俑周身以红彩为主,冠梁、头发和衫的领边、袖边和下摆处饰以黑彩,内层袍没有施彩,留化妆土白色,形成三色对比。
环县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环县文化馆。本世纪初扩建完善后的博物馆位于依山傍水的环江新区文化博览中心,200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由著名作家冯骥才为开馆题字——“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该馆是我国唯一一座综合了各流派与陇东特色皮影的博物馆。馆内共有文物藏品4770件,其中历史文物2197件(一级品15件,二级品48件,三级品605件,包含化石18件),革命文物127件,明、清时期皮影共2300件。历史文物中,以汉代的铁铜器、宋代的瓷器为特色,尤其是宋代的碗、碟均属陕西铜川耀州窑烧制,从造型、绘画工艺、刻制的刀法,都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馆藏的明、清皮影,都是用牛皮雕刻而成,精致流畅,塑造独特,极具地域文化特色,是皮影中的精品。
环县博物馆现有两个基本展览。一是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展览。展览面积约700平方米,分为灯影、戏影和弄影三个单元,分别展示环县皮影的造型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和环县道情皮影的表演。共展出皮影实物300余件,乐器、剧本、雕刻工具等50余件(套)。展览以实物为主,引入新媒体、场景、互动等新的展陈手段,兼顾图版、文字等传统展陈手段运用,立足皮影道情艺术生存的原生态环境,静态的皮影展示结合道情皮影表演,将文学剧本、戏曲音乐、皮影造型制作、操控表演等鲜活地整体展陈,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展示道情皮影的艺术魅力。二是环县历史文物展。主要展出环县境内出土和征集的历史文物近200件,展览面积约300平方米。陈列展品重点突出了史前时代的化石、石器和陶器,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物,充分反映了自古以来环县是中华古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时期内也始终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区。(环县博物馆沈浩柱供稿)
新闻推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来一名“80后”校党委副书记。据北航新闻网6月5日消息:根据工信部党任〔2020〕29号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