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西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今日陕西 > 正文

朱王秧歌剧:田间地头的艺术瑰宝

来源:渭南日报 2020-05-16 00:5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李亚晓

4月27日,记者来到临渭区朱王村,朱王秧歌剧团的团员正在排练剧目。受疫情影响,他们今年没有演出,为了不让大家都生疏了,他们会定期组织团员进行剧目排练。

“朱王是个秧歌窝,男女老少都能歌,舞台剧目知多少,大曲小调如牛毛。唱了三天又三夜,没唱完只牛耳朵,本是惊艳绝伦技,百花争艳露锋矛。”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朱王秧歌剧项目传承人王连鹏说,这是朱王村人都会说的一首小诗,赞美的是朱王人引以为傲的特色秧歌剧。

朱王秧歌又称渭南秧歌,是渭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于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朱王秧歌剧主要流传地区为临渭区双王办朱王村一带,主要反映农家人的喜怒哀乐,现场比较欢快,富有娱乐性,透出浓厚的泥土气息。其历史悠久,曲调优美而细腻,形式活泼多样,以唱为主,做、念、表、舞贯穿其中,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群众参与广泛。特别是能反映农家人的喜、怒、哀、乐,弘扬社会道德风尚,赞扬各行英雄模范人物,在陕西秧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

据传,朱王秧歌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当时渭南王家村(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朱王村)出了一个叫王文恺的官员,在南方为官时常常听到农夫们在田间插秧时哼唱民谣,十分动听,便常常邀请民间艺人到府衙练唱取乐。期间,王文恺记下了若干小曲和大调,年迈归乡后把这些曲调教授给乡邻,并命名为秧歌,也称其为插秧之歌。

起初,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唱的劳动号子没有乐器配合,都是随口而出,所以同样的歌词和曲调到了各人口中,唱出的音韵各有不同,这便是渭南秧歌戏曲起源的第一个阶段。到清代中期,朱王秧歌戏曲由原来的劳动号子,逐渐演变为以地摊子为主要形式的演唱方法,并有了一定的演唱格律,每个戏曲都短小风趣,并有以铜器敲打为主的乐器伴奏。秧歌剧是人们生活中智慧的体现。通过积累总结,朱王秧歌剧最终在清末年间被推至巅峰。

为保护这一稀有剧种,临渭区文化馆对其进行了挖掘、整理、调研,对其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进行了整理、归档。并多次邀请省级导演、渭南地区文化名人对朱王秧歌剧进行了编排、创新和打造,打造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农家乐》《农家情》《山里山外》等,使其登上舞台,先后获得了陕西省第二届农民戏剧节优秀节目奖、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优秀节目奖等。

为了不让这个独属于朱王的艺术瑰宝失传,秧歌剧项目传承人王连鹏还编写了《朱王秧歌剧戏曲集》一书,收录了古代秧歌戏、现代秧歌戏和秧歌表演唱一百余种曲目。他计划再编写一本《朱王秧歌唱本》,为后人挖掘、振兴、弘扬与发展朱王秧歌剧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临渭区文化馆馆长李红说,朱王秧歌剧已经发展为集民间音乐、舞蹈为一体,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种演艺形式。且因其群众参与广泛,组织形式现代,又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在陕西秧歌大家庭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未来,他们将充分挖掘黄河传统文化资源,全力推动临渭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文化之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夏季养生以养心安神为主

李娟娥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夏天天气炎热,很容易出现心烦意燥的现象,而且会出现食欲不振和全身乏力的现...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朱王秧歌剧:田间地头的艺术瑰宝)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