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亚
去年年底,秦都区陈杨街道办羊村庙小学隆重举行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详参该校创办人赵西垣先生重教兴学事略,不禁让一个老年教育工作者感慨系之,不能自已。
赵西垣先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出生在渭河南岸钓鱼台村一“文化之家”。幼承家学之厚,继为县学生员,1907年入陕西法政学堂深造,成为陕西近代首批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地方官吏。
历任咸阳县二区区长、县临时参议会议员、禁烟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解放后曾任县第一、二届人代会特邀代表。
悠悠渭水,浩荡秦川,咸阳历代风云际会。钓鱼台村即太公垂钓处,北岸两寺渡村曾是西周演兵场,东有秦宫,西有细柳兵营。厚重的文化积淀浸润了赵氏“文化之家”。而陕西法政学堂秉承的“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思想理念,则奠定了先生改革维新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炮响,民国政府成立,在大动荡,大变革之际,先生常伫立渭河畔,心系民瘼,“抚洪波以增忧”。
民国元年(1912),满腔热情的青年赵西垣先生,决定兴办学校,从开启民智入手,改变社会落后状态。他把自家南院辟作校园,修葺一新,取名“遇贤小学”,自任教师,入学就读的有自家的孩子,还招收本村及邻村的孩子。遇贤小学的创办,虽规模不大,却开启了先生兴学大业之先河。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赵西垣先生的兴学热情再次迸发。他采纳四弟赵维桢的意见,要在段家堡西侧的羊村庙创办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羊村庙是供奉九天圣母的一座庙宇,占地20余亩,房舍整齐宽绰,为周边“五堡两寨”(田家堡、伍家堡、段家堡、钓鱼台村、安谷村、曹家寨、陈杨寨)村民集资所建,位置适中。改作学校供周边村孩子就读,实为不二之选。但此议却遭到了地方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先生在其好友魏野畴的坚定支持下,顶住压力,制订针对性宣传计划,走遍五堡两寨,进门入户宣传办学的好处,与各村头面人物沟通协商,终获理解支持。继而请匠工,兴土木,延名师,奔波劳碌。遂办成渭河南第一所小学,取名“五堡学堂”,先生自任学校董事长。这是咸阳教育发展史上开创性的一页。
1922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更多孩子上学需求,先生在当地社会贤达及广大群众支持下,将五堡学堂扩建为咸阳县二区全区性的完全小学,推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实行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改校名为“南竞学校”,在学校南门矗立石牌坊一座,上刻“南竞学校”四个大字。校名中“南竞”二字,取“改变渭河南教育落后现状,追赶比肩渭河北的发展”之义,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校庆之日,特邀“陕西易俗社”(即今西安易俗社)演出秦腔戏三天,各路官绅云集,城乡万人空巷。
南竞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在校学生数很快突破三百名,寻找新的校址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先生瞅准了一个叫社树庄的庄园。该庄园地处羊村庙东,陈杨寨南,与周围村寨互不相连,隐于一片密林之中,筑有高墙和大门楼,其内房屋众多,占地约200亩,确是一块兴学育人的宝地。然而,此地为某军阀之弟仗势欺人,以阴谋手段侵吞他人之财而占有。先生发挥法律专长,经司法渠道将军阀逆产夺而充公。1931年,南竞学校高年级班从羊村庙搬至社树庄,在社树庄北门立有石刻“南竞学校”校名。南竞学校原址改名羊村庙小学。1933年,南竞学校被咸阳县政府接收,先生被选为学校基金保管委员会主任。1945年学校由陕西省政府接办,改为陕西省立咸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解放后,学校几经改办,现为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
赵西垣先生一生倾心教育事业,兴学育人,载入方志,彪炳史册;羊村庙小学、南竞学校(秦都职教中心)惠及后来,功在千秋。
可谓:轻抚洪波而增忧,叩问人杰乃先生! (E)③
新闻推荐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疫情让在线教育迎来最强“风口”。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猿辅导、学而思网校、作业帮、火花思维等在线教育AP...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