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超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渭城中学教师李效宏的教育格言。在37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如何通过拓展学科增加学生知识面?如何激励学生?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
在平日的备课中,李效宏除了看教材、查阅教辅资料、写教案外,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站在学生固有的学习方法角度,研究每堂课的教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认真仔细地备课。有时,他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或者闲暇之时,看到某一条新闻,他就会静下心来,思考着如何把所见所闻融入到课堂,运用到举例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讲时的注意力。
“老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每个知识点时的音调和眼神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动作,尤为关键。”李效宏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经常听老教师讲课,老教师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度也很高。这些动作、眼神和思维模式,他都默默地记了下来。在自己讲课时,他把每一节课都当做观摩课对待,还不断总结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模式。
2018年,市上邀请外地教学专家来咸各校进行讲课,李效宏带着班里的几名学生一起去听课,其中的一名专家现场讲解了一道曾经的高考题,在提问环节,李效宏的学生积极发言,并按照严格的解题思路向与会人员讲述了这道高考题,让在场的教学专家赞叹不已。他说,之所以学生敢积极发言,并且讲得很清楚,这就在于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在于狠抓练考,在平时教学中,不管是讲新课,还是讲解习题,都要根据高考动向,研究高考题型。
“除了教好课,还要爱学生。”李效宏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最让他牵挂。今年过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大地,大年初二晚上,他通过微信群、QQ群分别向学生及家长通知,要求学生在疫情期间别出远门,每天独立完成两套化学试题,做完后通过手机或电脑及时上交,他挨个进行检查,对学生在做题时存在的问题,他都会把正确的解题思路写到纸条上,用手机拍成照片给学生发过去,还不时鼓励学生坚持学习。他的这一做法也在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其他任课教师也像他一样,每天给学生布置试卷,并且对学生做错的题及时更正。
为不断激励学生,李效宏在所带班级教室外的墙壁上,制作了几张展板,上面分为教育教学展示、荣誉墙、优秀励志文章和家长寄语等部分,每一部分的重点都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李效宏说:“最好的管理是示范,最好的教育是感染。作为一名班主任,就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进步程度等方面鼓励学生,多与学生们交流,时刻勉励同学们积极进取,以良好的姿态、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此外,李效宏在教育学生时,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他常对学生们讲,“你们不管以后有多优秀,学校培养的是人才,不培养敌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他也常对班里的“尖子生”们讲述钱学森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以后在哪里、从事哪些工作,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E)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卫)4月30日至5月31日,陕西文旅惠民平台与部分景区联合推出“1元游景区”活动。本次活动采取线上实名预约方式,用户...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