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煤炭》编辑部,今年3月来了一名实习女编辑,叫张希阳。张希阳的对面,坐着一个女编辑。对今年21岁的张希阳来说,这可是自己奶奶级的老编辑。
这位年近7旬的就是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编辑工作者李俊莉。
出生1951年的李俊莉是《陕西煤炭》杂志的编辑,在这个岗位上她已经度过了近40个春秋,至今还默默无闻的从事编辑工作,为年轻编辑起示范带头作用。
为了保留刊号:一个人的编辑部
今年的李俊莉老师已经年近花甲,但精神爽朗,精力充沛,只要提到近期论文的作者姓名、甚至一张图表,马上就能说出在哪一页,啥位置,让年轻编辑非常佩服。这得益于严谨有序的工作习惯,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她办公桌的左边,总是放着几摞很厚的论文修改稿。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各种修改的文字符号;右边则放着几摞多年来杂志内页插图的样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种整肃的习惯一直不变,40年来,经她编辑过的科技论文能堆满一个仓库。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整个煤炭市场处于低谷,致使《陕西煤炭》杂志资金链断裂,也是国家对科技期刊也处于整顿转型阶段,大家看不到当编辑有任何希望,纷纷转型调离,《陕西煤炭》编辑就剩下了李俊莉一个编辑。煤炭研究所也曾想让她回来搞专业,李俊莉思想也有过动摇,但是她又一想,如果自己走了,《陕西煤炭》就有被在整顿中消号的危险,不能,坚决不能让消号,这将是陕西煤炭的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李俊莉的想法得到了主管(办)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
从此,李俊莉挑起了一人编辑的重任,办公室条件不具备,自己想办法找领导解决,没有电话,就到办公室对面的收发室接打电话,硬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整改再整改,保证了杂志达到了整改标准要求,保住了刊号,使陕西煤炭科技这面大旗岿然不倒。那时,煤炭厅的人经常看到,煤炭科学研究所的办公楼下,一个瘦弱的女人,用拖把棍,两头挑着两捆杂志,艰难地在一到三楼楼间上上下下。
“杂志创办最艰难时期,我是一个人在奋斗。白天做图,晚上改稿,编辑、描图、贴字、校对,就像养育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用拖把棍挑着上楼,拉着车子送到邮局,再一本一本的盖戳。我一辈子嘴不会说,只会哭;结果哭也没奶吃,只能硬撑着。这样辛苦为什么?就是要保证正常出版,保住刊号。这是我最难忘的,也是最无悔的。”李俊莉动情地说。
通过李俊莉超常的努力和坚守,《陕西煤炭》由弱变强,由小到大,发行量不断攀升,覆盖面包括陕西以及全国主要煤炭产区,成为陕西煤炭科学技术进步的形象标志,也晋身为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优秀馆藏期刊。
权利是为科技事业负责的,不能谋私
随着煤炭工业高速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绝,《陕西煤炭》作为科技创新论文发表的载体,就成为陕西乃至国内各大煤炭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论文发表必选的阵地。但是发稿标准严格,稿件采用率在30%左右,有时更低,从投稿到发表最低都需8个月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就难免出现一些急需要评职称的要求插队,甚至不达刊物质量标准的托人疏通关系要求照顾,结果都被李俊莉一一回绝。李俊莉说:“《陕西煤炭》是陕西煤炭工业发展的一张名片,假如我用了你不达标的论文,不仅影响了杂志的质量,更是会对煤炭安全生产造成损失。这个事情我不能干。”李俊莉并能耐心的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不厌其烦地反复和作者沟通指导,待达到刊物的标准才能发表。对于要求插队的作者,她更是一口回绝。除此之外,40年来,李俊莉没有利用工作之便在期刊文章上署过自己的名字,更没有登过一篇文章。对于在煤炭院校上学乃至在煤炭系统工作已十几年的自家亲戚也没因工作之便随意加名。对于当年同窗的文章,也是和外人一样对待,为此也得罪了很多同学。这对于做期刊编辑工作的每一个人说,都是难能可贵。坚持原则,一律按规定办事,是李俊莉做事的底线。李俊莉在质量原则问题上“倔强”的坚持,不惜得罪人,不论作者身在任何职位,也是挡回。无奈,为了期刊的质量,事后经常给作者、领导做解释,这已经成为常态。她以自己的铁面无私维护了杂志质量的权威性,为编辑部竖起了廉洁奉公的标杆。
李俊莉说,她这一生唯一欣慰的是无怨无悔的给人做了近40年的嫁衣,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无愧于人生,无愧于《陕西煤炭》杂志的崇高事业。1999年,李俊莉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编辑工作者”。2015年,李俊莉获得了中国期刊协会授予的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纪念勋章。对于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编辑岗位的李俊莉,这是名至实归的肯定。
在煤炭科技界,她是大家尊敬的李大姐
在陕西煤炭系统,也许人们不知道李俊莉的名和姓,但提起编辑部的李大姐,大家却都很熟悉。陕西一位国企的老总动情的说:应该给李大姐弄个塑像,经李大姐扶持过的作者,不少人成为了企业家和著名专家,而我们的李大姐,还在默默无闻的当编辑。
李俊莉作为资深编辑,与年轻编辑们相处时,总是谦虚谨慎,循循善诱,总能做到“问题共商讨,疑义相与析”,而且能顾忌到每一个人的感受。需要指出问题时,她总是说:“这个事大家讨论一下,我觉得应该这样,你们看行不行。”这样为人做事,使传帮带效果良好,使年轻编辑对她倍加尊重,更使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得到传承和弘扬。年轻的副主编谈美娜说:是李老师带出了我们编辑部的风清气正和蓝天丽日。
李俊莉对待工作的倔脾气和原则性是出了名的。业务要求一丝不苟。编稿、校对、印刷,过不了李俊莉这一关,肯定得返工。“我问印刷厂年前能排出来不?印刷厂的人开口就说:是不是李老师让你问的?”
年近7旬的李俊莉,因为眼中有事业,胸中有朝阳,丝毫不显老态,总是朝气蓬勃。“李老师撵公交车还是一路小跑,像小伙子一样。”编辑部的同志笑着说。本报记者 刘宏良
新闻推荐
陕西设立5亿元专项贷款资金 支持小微外贸企业复工复产 单户最高可贷400万元
本报讯(记者黄晓巍)4月21日下午,省商务厅和建行陕西省分行在西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通过设立5亿元小微外贸企...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