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文娱行业不会感到如此命运相连。影剧院关门、演艺活动中断、传统文化娱乐消费渠道被按下“暂停键”。
流媒体播放、在线话剧、博物馆直播……面对史上最漫长的寒冬,文娱行业倾尽一切可能展开自救。无论是电影人、戏剧人还是博物馆人,一夜间都被裹挟到网络中,那么多静心追求艺术的人,走向了“网红”的大道。
院线电影破局或将改变观众观影习惯
大学生王康想不到,今年的大年初一,头一回不用买票就能看刚上映的院线电影。当他从手机上点开《囧妈》时,虽说观影体验不如坐在影院里和大家一起喜怒哀乐,但贺岁大片突然变成了“免费观影”,内心还是有一些省下银子的小确幸。
今年1月23日,七部春节档电影全部宣布撤档,随后,传统影院历史上首次在全球范围内集体停摆。电影《囧妈》上线,1月30日晚,原定2月14日上映的《肥龙过江》宣布当天改为网络播出。3月20日晚,原定于第二天上映的《大赢家》也选择免费播放。
从1月23日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79天,电影院尚无明确重启时间表。剧组停工、新片接连撤档、影院关门……电影业正在被强制按下“暂停键”。一日一变的疫情动态使做电影产品越来越像赌博,电影人天然地就会对过去行之有效的渠道产生一种疑问。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影人说,“一想到每个月的支出,就愁得睡不着觉。”我们只是进不了影院放松,他们却要经历人生的黑暗时刻,令人唏嘘。
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告诉记者,三部影片中,他只看了《囧妈》,“因为疫情的特殊情况,有些影片不得不选择上线,这对电影在互联网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应该特别肯定的。但电影的画面和音响冲击力,还是需要在影院里面感受的。这是互联网暂时不能替代的。”
张阿利乐观地猜测,“将来也许会形成一种院线电影和互联网电影共存的常态,网络传播只是一种渠道和方式。”但采访中,也有些电影人并没有指望流媒体平台这根“救命稻草”,“一旦影院客流恢复,可能就无人顾及了。”
至于未来网络电影的发展,张阿利说,答案取决于新技术的开发,“如果我们可以把手机里的电影用投影、佩戴特殊眼镜等方式,幻化出像VR的效果的话,电影的观看模式会有一个崭新的变化。传统影院要想继续留住观众,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技术设备和提高观影体验。电影业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舞台艺术试水提供全新戏剧空间
“人生如戏,在话剧中见证历史。以这种方式观看演出真好,期待明天的第二幕”。4月5日晚,在西高新上班的白领李玉珊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她刚在网上观看了中国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
“以前觉得去剧院看演出只是一种情怀,是形式重于内容的事。”李玉珊说起自己曾经对于剧院的误解。但四年前,她第一次在人民剧院观看话剧《白鹿原》时,话剧现场就征服了她,“演员的表演,光影的跳跃、声音的空间感,只有坐在剧院中才能体会到,再高清的摄像头也给不了那么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场每一幕的每一场,都是不可被复制的。”此后,她成为一个话剧粉,有机会去北京上海出差,都要提前买好话剧票,每次看完都有一个“心醉神迷的夜晚”。
然而,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却给了她崭新的视角,演员家里的卧室、客厅、厨房、大门,甚至是楼道都成为了舞台;舞美道具是成箱的快递,“剧场”是演员亲手搭建的、包括表演、拍摄……公开资料显示,该剧创作团队横跨北京、大同、武汉、广州四个城市,疫情期间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全线上”沟通、创作和排练。青年导演王翀表示,“整个创作过程非常有趣。这是我们戏剧人对现在世界的回复,一份对这个时代的答卷。”
在2020年还没来到之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即将到来的是演出“大年”。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大剧院演出都处于暂停状态。于是,越来越多的线上喜剧场、线上演唱会、线上音乐会争先恐后挤进人们视线。
直到《等待戈多》的上线,和李玉珊一起在线观看的观众超过19万人,创下了中国话剧最多单场观演人数的纪录。19万人是什么概念?一个大剧场的戏巡演一年才能达到这个观众人数。这也让此次演出成为一场艺术事件。
无法带领团队巡演的陕西人艺院长李宣也观看了《等待戈多》。作为专业人士,她祝贺《等待戈多》的先锋首播,因为“戏剧从未停止过探索,每一次探索都具有意义,特别是此时”。
李宣保留自己对直播和现场演出的不同感受,“在演出界,没有观众的演出叫做彩排。由于创作初心的区别,观与演的关系完全不一样。现场与屏幕,身在其中与粘性互动都是为观众服务。”尽管线上演出并不能替代现场演出,但眼下,在培养观众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由于疫情的关系,直播系统打开了一扇窗,为在疫情期间仍在为戏剧努力和关注戏剧的观众朋友点赞。”
把网络平台发展为全新的演出舞台,在保留戏剧真实性与现场性的同时,打破了演员、观众的地域与场次限制。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更多艺术家的探索和技术的提升,线上演出或许会开启舞台艺术新的呈现平台和表达方式。
“融合应该是一个从技术到艺术甚至是一个行业规律在出现、鉴别之后的新界定。”李宣说。
博物馆直播布局一脚踏入融媒体时代
“第一次在线上参观故宫真的挺过瘾的,”昨日,家住育才路的市民徐先生开心地告诉记者。从儿子上小学起,徐先生就想带他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增加些人文素养。虽说博物馆现在是免费参观,又在家门口,但每次经过时,门口排的长队都让他望而却步。特别是节假日,一大早游客长龙已成为一景。现在孩子都六年级了,连博物馆的门都没进过。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因为一场疫情却让自己和家人一起“参观”了故宫。4月5日和6日两天,故宫博物院对闭馆的故宫进行直播,让观众感受600岁故宫的春意、建筑、历史之美。从匾额上的箭头到花园中独特的亭子,从丹陛石上的小萌兽到桥上古老的小狮子,以及琉璃瓦顶的寓意、九龙壁中的小秘密……讲解员们一对一的“VIP服务”,各种典故说道都张口即来。一家人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大饱眼福!
和徐先生一家一样守在屏幕前的,是上亿名网友。因直播而逆转一个行业的故事,就这样在文博领域发生了。
回顾这2个月,线下展览停了,但线上博物馆却人潮涌动。各大博物馆的微博、官微、官网推出亮宝式直播:秦陵博物院在3月推出3场“云游兵马俑”的全媒体直播,累计综合传播量超过7102万次。碑林和淘宝联合开启了新颖的“云春游”直播,讲解员化身“主播”,用脱口秀方式讲述碑林故事、国宝故事。直播4期累计“直播游客”突破400万人次,单场点赞数最高达511.4万次,单场回放都接近42万次。
尽管业内人士认为,实物感和亲眼体验是博物馆艺术馆的立命之本,“游客们”却普遍认为,线上“沉浸式”游览,不但能免了看后脑勺的尴尬,同样感受展品的展陈方式和形制外,还可以通过数字高清技术,放大观看艺术品的肌理。
某种意义上说,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也让更多人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文化梦想,达成大众文化共享需求。“采取直播形式宣传碑林博物馆还是第一次,效果确实出乎意料”,碑林博物馆副馆长张云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青年人的浏览习惯,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她说通过各种新型尝试和多方合作,她感受到了博物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统文化复兴、网络时代线上需求让博物馆进入一个融媒体发展阶段。为满足不同受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多元化多形式的内容呈现也成了一种趋势,“要接受跨界合作的大势所趋,要创新思维,也要守住根本。”张云说,“在博物馆融媒体发展带来的跨界合作中,博物馆首要责任是要让博物馆承载的传统文化从融合中体现出来。”本报记者夏明勤
被疫情改变的市民生活
新闻推荐
封城76天后,一座城市正在重启。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人员凭湖北健康码“绿码”有序流动。这天零时开始,武汉各个...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