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要:诗人的话不能太当真,没必要太当真,不管怎么说,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还是一篇研究李白生平的重要文章。大家都知道李白说话,向来有真有假,虚虚实实,喜欢吹牛,不吹牛就不是文人,不说大话就写不了诗。
乌龙潭
隋唐时期的南京,有个宝贝叫“三绝碑”。
说起此碑来头大,但是,当时的南京人并不看好它,为什么呢,因为这三绝碑上的三个主角,名声虽然很大,如雷贯耳,都不是货真价实的南京人,而彼此也没见过面,起码是没在南京的地盘上碰头。三绝碑上的图像,河南人吴道子画的,赞是四川的李白撰文,陕西人颜真卿写的字。谁也弄不清楚唐朝艺术史上最顶尖的三个人,怎么就搅和到了一起。论年龄,吴道子最大,颜真卿最小,反正也就相差一二十岁,搁在时间长河里,根本不算事,他们完全可以算是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
三绝碑上画的人物,是梁朝名僧志公。说起志公和尚,当时的南京人未必熟悉,后来的南京人更不清楚,如果换一种介绍,说传说中的济公原型就是他,大家立刻心知肚明。由于战乱,原碑早已被毁坏,元朝重刻,加上了赵孟頫写的《志公十二时歌》,这样一来,原来的三绝,在明朝人眼里,已经是四绝。到了清代第三次重刻,在碑额上方,增添了乾隆手书的“净土指南”四个字。这样一算,又多了一绝,连皇上他老人家都钦点过,还题了字,凑合着也应该算是一块御碑,四绝于是又成了五绝。
大家习惯上还是称它为三绝碑,清末的南京名人甘熙看过这块碑,留诗作证:
有碑屹立古殿北,岿然三绝追李唐。
清人所刻的原碑早已不知所终,今天大家所能见到的石碑,其实是上世纪汪伪时期的文物,按照宋代原石拓本仿刻,深得原刻精妙。可惜文字已模糊不清,一般都认为是多次捶拓所致,然而专家给出的真相,却是“文化大革命”破坏。“破四旧”,三绝碑被推倒,抬到了一处公共自来水水龙头下,当作了大家洗涤的搓衣板。结果当然有点不妙,碑正中文字和画像痕迹全无,边缘文字受力较小,还能依稀可见。即便这样,改革开放以后,有喜欢收藏文物的外来土豪,愿用与三绝碑重量等重的黄金,来进行交换,当然也是说说而已,国家级文物谁敢倒卖。
俗话说,礼失而求诸野,相传这句名言最早是孔老夫子说的,因为找不到绝对的出处,也不敢太当真。不管是不是孔子亲口说过,道理还是对的,隋唐时期的南京虽然破败,六朝繁华不在,宫殿楼台可以泯灭,留存在民间大脑中那些记忆,那些不遥远的传说,并不能完全消失。毕竟当年衣冠南渡,中原文化精华,一度都留存在这了。民众深受教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南朝遗民,天生具有文化,清朝的浦起龙在《史通通释》上便说:
自咸、洛不守,龟鼎南迁,江左为礼乐之乡,金陵实图书之府,故其俗犹能语存规检,言喜风流,颠沛造次,不忘经籍。
唐朝人对南京人总体评价都不低,杜佑的《通典》盛赞金陵南朝遗民:
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庾之风扇焉。
隋唐之际的南京人,并没有因为金陵城市地位下降,就失去了固有的傲慢。人穷志不短,即使是中下层南京百姓,也不忘在辛劳之际,咏吟几句,喊上一两嗓子。出生在南京的颜之推曾经说过,“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天下之能言,“独金陵与洛下耳”。也就是说,若论说话好听,声音优美,就应该是南京和洛阳。经历过六朝,南京人口音开始变化,北方语言大举侵入,已经不再是标准的吴方言。“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根据当时文献记载,吴音特色还在,仍然还通行吴语,真要变成比较纯粹的南腔北调,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话,必须还得要经过朱元璋的明朝,才能算最后完成。
事实上南京人的傲慢,与自己长期以来受到委屈有关,和压抑分不开。早在六朝时期,作为本土人士的建康居民,深感到了官场不公平。周一良先生曾经做过统计,东晋的大官,中央一级官员,任用的北人与南人,比例一度严重失调。
东晋是这样,以后的宋齐梁陈,比例有所改变,基本情况还是差不多,只不过北人性质略有不同,又分为最先衣冠南渡和晚渡,大批晚渡的北人,投身革命队伍时间已经晚了,不得不加入心怀不满的南人行列,因为他们几乎完全等同于本土的吴人,入仕机会显得同样渺茫。
隋唐以后,这种不满情绪正变得越来越强烈。现如今,南京眼睁睁地成了南朝废都,国家算是统一了,南京人跟过去相比,并没有安居乐业,好像更加没有机会,更加没有出头之日。亡国之痛不复存在,在朝当官的却更少了,不只当官不行,官场上还受气,江南文人所自信和擅长的文章,在隋唐以及北宋,也仍然没有什么太大作为。南京人一向感觉良好,自认为文章比别人写得好,偏偏唐宋八大家中,没有一个江南吴人,更不要说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从唐朝中期开始,江南经济彻底好转,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但是文化上,还是不得不仰望北方。在浩瀚唐诗中,并不缺乏江南人,第一流大诗人基本和江南无缘。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人名统计,唐朝人才分布比例,排名前五的是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排名第六,其实中间包含了辽阔的苏北,像徐州和海州,完全应该算作北方,还有属于苏中的扬州和泰州。以吴语区为代表的江南,真实处境很尴尬,譬如浙江,竟然排名于甘肃之后,差不多是排名第一的陕西十分之一。这个人才统计数据,已退化到与六朝之前的两汉差不多。
公元757年,江宁县升格成了江宁郡,第二年再改江宁为昇州。这段时期,也就是公元759年,南京来了一位很重要的父母官颜真卿。颜真卿出生在陕西,却与南京人颜之推是本家,一个是颜回的三十五代孙,一个是颜回的四十代孙,籍贯都是山东琅邪。对于今天的南京人来说,颜之推被大家知道,是他写了一部古代的心灵鸡汤《颜氏家训》,颜真卿则是名声响亮的书法家。这些都属于后来的买卖,都是死后的追赠。他们在生前都还不算显,赫,都只是实实在在的地方父母官,做事小心谨慎,十分兢兢业业。
颜真卿在南京当昇州刺史的时间并不长,人们能够记住他的故事,是在城西的乌龙潭建了放生池。时间节点很重要,颜真卿到任,正值安史之乱,中原郡县大半已落入叛军之手,陪都洛阳和首都长安相继被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陷入疲弱。江淮以南地区也受到了袭扰,不久前发生的永王李璘之乱,其首要目标,就是要攻下时属丹阳郡的南京,将其作为割据的大本营。
下期看点:南京人从此就记住了颜真卿,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字好。后人纪念颜鲁公,让南京人忘不了,是因为他在乌龙潭边修建放生池。因为有了放生池,后人又在池旁修了放生庵,设立祭祀他的神位。
新闻推荐
华商连线 连线新闻当事人 传播最有价值的新闻 两侨领向同胞分发口罩被拘 24小时后遭起诉 3留法学生帮使馆送口罩被扣押 大使馆:3学生已释放 律师:起诉侨领非常
4月5日,法国浙江同乡会一名副会长在向同胞分发口罩时,被警察发现,口罩被扣留。随后,两名侨领被带至警局问话。4月7日,因协助大...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