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被称为“不可治愈的地球癌症”。面对黄沙漫卷的不毛之地,有人选择远离,有人却选择留下,并且改变它。
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在大漠里默默工作,用满腔热情履行着一名治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用行动谱写出一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歌。他就是赵国平,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治沙科研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执着地演绎普通而精彩的人生。
★求索之路,路漫漫兮日夜相继
2003年7月大学毕业,远离故乡只身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省治沙研究所。这一年他23岁,第一次站在茫茫大漠,看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恶劣自然环境,倍感肩上责任重大。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片沙漠和矿区“绿”起来。于是他一面请教当地治沙专家,潜心找思路,找方法,做研究,一面大量的查阅资料,拓宽思路,锐意进取。2004年9月,他顺利考取了全国唯一以沙漠治理专业著称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原内蒙古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为了弥补相关领域专业技能,2009年9月继续攻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先后师从一代治沙大师胡春元教授和国内著名的水土保持专家张江洪教授。两位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富有活力的创新思维、身体力行的行事风格和谦逊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受益颇多。在两位导师的谆谆教导下,他完成了“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技术试验与示范研究”“草原牧区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在研究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地吸收了当前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使业务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攻读硕博期间,赵国平始终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持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专项“陕北资源开发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子专题和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子专题2项,利用自己所学新理论、新方法,并通过刻苦钻研,协同攻关,和课题组其他8名成员,不畏艰难,常年奔波在人烟稀少的荒沙中,累计行程上万里。努力付出终有所收获,通过研究,他成功筛选出适宜矿区优良生态恢复植物种5种,提出矿区生态经济型灌丛复合植被建设体系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植被建设体系低效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2项,构建的“四位一体”半干旱风沙区煤矸石山快速复垦治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建立试验示范区2万亩,累积推广科技成果10万亩以上,产生的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
在追逐梦想的日子里,他虽然没有翱翔蓝天的翅膀,却用坚实的双脚,踏出那一步步坚定的足迹,终于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条人生道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科研高峰,峰巍巍兮锲而不舍
最开始赵国平的工作就是追逐沙尘暴,从沙源地阿拉善,一路追沙而行,对沙尘暴的起源、强度、行径路径、影响程度等进行追踪调查。其后跟随导师负责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沙害和草原牧区公路风吹雪雪害的防治部分项目。“治沙和治雪的原理是相同的,我们都要选择避免或者减少沙害或者风吹雪的路线,确定公路两侧自然环境,阻输结合、因地制宜。”赵国平告诉记者:“为确定公路两侧的自然环境,一天至少步行一二十公里,平时出去工作都带着馒头、榨菜、火腿肠。吃点这些凑合一下,晚上基本10点左右再回来吃饭。”有一次外出测雪,当时零下30多度,汽车留在路边,一行人扛着设备,去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测雪。回来时,汽车无法发动,被困在雪地里5、6个小时,饥寒交迫之时,他们想起车厢里放着一箱很久没喝的草原白,几个人争抢着把酒分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赵国平毅然坚持下来。
在2015年至2016年陕西省博士服务团挂职锻炼及为地方科技服务活动中,赵国平承担了陕西省援藏项目“西藏阿里地区沙地柏引种栽培试验与示范”,以项目援藏的形式,在西藏阿里地区科技扶贫3年。在阿里工作的他,发生高原反应,脸和头感觉就像充了气一样,涨涨的,前两周点滴都打不进去,上二楼都要喘气,不能弯腰,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不然就会晕。“当时做引种栽培,当地藏族人属于放牧民族,农活根本不会,必须亲自去教。每弯着腰用铁锹铲一下,就得缓好几分钟。”赵国平介绍说。
当时省发改委提出引进改良一个树种,赵国平作为项目主持人,身先士卒,带领项目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高原缺氧引起的各种不适,一边吃着抗高反的药,一边亲自操作,手把手指导,每天早出晚归,午饭在试验地和民工一起啃馒头,建立了引种栽培试验示范区和采穗圃,布设试验小区42块。经过引种驯化和培育,2016年成功筛选出沙柳、紫穗槐、沙地柏为代表的抗高反树种6种,申请发明专利3件,现场培训技术人员和林工200人次,不仅为西藏阿里地区防沙治沙增添了新的常青树种,也为高海拔、高寒和高旱区的城镇绿化、园林景观等提供了新模式,改善了防沙治沙树种单一、没有常绿树种、视角效果差的现状。
赵国平与沙为舞的十五年中,先后获得陕西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榆林市第六届科技调研一等奖1项,出版《陕北毛乌素沙地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实践》专著1部,参编2部,申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先后获得了“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奖、“榆林市青年科技奖”和“陕西省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并获得“三秦人才”津贴。
这就是赵国平,在治沙研究的路上砥砺前行,用青春的笔锋抒写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创建自然”的沙漠、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之歌。
(苏慧芳 赵文强)
新闻推荐
2019年11月7日上午,在省政府前大楼召开了第八届陕西省优秀企业家评审会。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