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央视播出的电视片《时代楷模张富清》,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张富清是一名战斗英雄,是一名人民功臣,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在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无比震撼,而他在和平年代的模范作为,同样让我们由衷地迸发出了无比钦佩。
在这里,不妨重温和平年代发生在张富清身上的几个生活片段,感受他那美玉无瑕般的人生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凭着赫赫战功和被授予的多个功勋奖章,退役转业后的工作岗位和城市,任意挑选也是无可非议的,也是能够得以满足的。可他将功名隐藏,积极响应党的召唤,没有选择留在城市或者回到阔别多年的陕西老家,而是怀着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憧憬,从武汉一路向西,来到地处鄂西山区最偏远、最困难、人才匮乏的湖北恩施来凤县。在这里,他无怨无悔,一直工作到退休。
不管工作环境有多么恶劣困苦,张富清都扎下了身子埋头苦干;对于工作岗位的多次调整,他都毫无怨言地愉快接受;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以苦为乐,身先士卒,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他在卯洞公社带领乡亲们修建水库时,吃的是窝窝头,住的是草庵子,睡的是光腚席,盖的是多年的旧被单。大儿子来住处看望他,看到父亲如此简陋的住处和身上被蚊子叮后留下的红点子,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上世纪六十年代,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供销社公职人员,端上了“铁饭碗”。但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全面精简机构人员。时任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并负责该项精简工作的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下岗”。妻子孙玉兰对此极为不满、不解,情绪很大地找到了张富清说:“你从我这先开刀,我问你把我搞下来,我犯的什么错误,我从来没差过款,我也没有偷过东西,你为什么把我弄下来?”“要完成精简任务,就得从自己头上开刀,自己不过硬,怎么去做别人的工作,怎么才能落实这个政策?”张富清耐心地给妻子解释说。最后,妻子回到了原籍农村当了一名农民。
张富清在一生的工作中,从没有以权谋私。大儿子张建国高中毕业后想参加招工,分管招工工作的张富清不仅对儿子封锁信息,还让儿子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卯洞公社的万亩林场;大女儿常年看病花钱,他从未向组织伸过手;小儿子读书考学,他有言在先:“我没有力量也不会帮你找工作。”张富清4个子女,患病的大女儿与老两口相依为命,小女儿是卫生院职工;两个儿子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从基层教师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县里的干部。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张富清生活中的这几件事,只是他生活海洋里的几朵浪花,无不反映着他牢记初心,担当作为,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光辉人生;更反映出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伟岸品格、人格魅力和金子般的心灵。
正是有了无数个像张富清这样的共产党人的付出,才使我们的新中国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同样,也为广大的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典范,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称号的真正含义。他是共产党人的榜样,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共产党人的心灵会更纯洁,思想会更笃定,热情会更高涨,朝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方向砥砺前行,努力奋进。
如何面对人生中让我们困惑与深思的问题,名利的诱惑、物欲的浸淫、享乐的熏袭……张富清用他那闪光的人生给了我们最正确的答案,那就是坚定信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向善向美,守住内心的纯洁美好。
张富清,不但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和学习楷模,也是我们的心中偶像和学习榜样,更是我们的心路明灯,引导着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照亮着我们不断前行的人生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娇)10月16日,省住建厅、省人社厅联合组织召开全省住建领域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电视电话会,通报国务院...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