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筑车站中欧班列调车组工作人员在高温下认真作业记者 翟小雪 摄
8月15日,烈日当头,“滚烫”的阳光直射着陕西中欧班列始发地——新筑车站,肉眼可见的热浪从中欧班列集装箱作业线的钢轨蒸腾而上,一滴汗水落下,钢轨发出“滋啦”声响,瞬间消失不见。
室外温度接近40℃,股道里的温度就有近50℃,新筑车站调车组的工作人员却穿着长袖长裤,戴着帽子、手套,身上扎着安全带、背着对讲机,一丝不苟地完成着每一次作业任务。
随着远处传来报警器的蜂鸣声,X8010次满载41车沃尔沃返程班列,在调车组作业人员的引导下,缓缓推入集1作业线,在这里完成卸车作业,并用最快的装车速度,将发往德国的货物装车集结完毕,驶向汉堡。
“今天可真热啊!”“是啊,你看我这身调车服就像从盐缸里捞出来一样,晒出的盐都可以炒几盘菜了。”调车长王凌和连接员李涛打趣地说道。
话音刚落,连接员李涛顺着线路迅速开始对集2线路进行检查,他不时地看向火车,有时低头有时抬头,确认每一辆车都符合编组要求,能够承担班列运输任务。从车头到车尾,一趟车检查任务往来需要近1600米的距离。这样的工作一个班需要重复5~6次,一天运动步数至少在2万步左右。
“王凌师傅,天这么热,为什么咱们调车组的工作人员要在夏天穿长袖长裤,还戴着手套?”“长袖长裤是为了保护调车组工作人员在调车作业过程中不受到外界因素导致划伤、烫伤,还有避免腐蚀性货物造成的损伤。”调车长王凌向记者介绍说,“外面近40℃的高温,作业场、机车车身温度更是高达45℃至50℃,要是咱们调车组工作人员不戴手套,不按照规定着装,扒在车上直接能烫掉一层皮。”此时,记者用手感觉了一下车身温度,感觉打个鸡蛋立马就能熟。
今年44岁的王凌,参加铁路工作25年了,分配到新筑车站工作以后,一直从事中欧班列调车工作。为了保证中欧班列安全准点开行,王凌和其他调车组工作人员从没有抱怨,挥汗如雨已是家常便饭。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他都在火车外扒着,一列列的停留车辆就像暴晒在烈日下的铁板,作业时扒乘滚烫的车体上,全靠全副武装才能扒得紧站得住,自己犹如铁板鱿鱼稍不留神就会烫伤。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陕西中欧班列的始发站——新筑车站也不断发展壮大,车站已由最早的4等小站演变为2等作业站,中欧班列的开行量也从开行初期的每月1列到现在的每天5~6列。2018年,陕西中欧班列呈现“井喷式”增长,全年开行总量达到1235列,较2017年增长6.37倍,运送货物120.2万吨,是2017年的5.18倍,创下了新的年开行纪录。
为满足中欧班列的开行需要,新筑铁路物流基地已于2018年底建成投用,新筑车站新增8条到发线、6条调车线投入使用,列车接发能力和编组能力实现翻番。今年5月,新筑车站再新增整列集装箱装卸线2条,装卸能力扩大一倍,最高年吞吐量达80万标准箱。
2019年8月5日,陕西中欧班列开行量再次突破1000列,朝着更大的目标迈进。作业量虽然增加了,但是大伙儿干得却更加热火朝天。“看着自己亲手编组的一列列中欧班列满载着‘中国制造’从这里出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很自豪。”王凌说道。首席记者梁璠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赵丽莉)8月15日,由团省委、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的2019年陕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开幕...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