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西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今日陕西 > 正文

李浩:科研诠释人文之美

来源:陕西日报 2019-06-17 07:3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张梅文/图

学人小传

李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国家出版基金等项目。

由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掀起一波又一波科幻热潮。很多人认为,这部科幻片的大热,正是将科技与人文思想高度结合的结果。

那么,科技与人文有何关系,如何让科技和人文更好地融合?日前,西北大学李浩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他对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理解。

科研是源头活水

多年来,李浩一直从事周秦汉唐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他十分强调科研,在科研中又重视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

“科研是现代科学共同体中的术语,是从事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科学者的概念。科研不仅对大众、对社会、对世界的益处很多,对从事科研的个体,特别是从事人文社科的学者也有颇多益处。”他说。

朱熹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李浩看来,首先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科研所得的新材料、新方法、新结论会使学生耳目一新,特别是这些新的内容不是转载引用,而是任课老师的自证自悟、自我发现,就更能吸引学生,如偶尔能纠正教材上的一些陈陈相因的错误,则更令学生肃然起敬。”李浩认为,这既是教学成果,也是科研成果。

科研还可以使同道更有效地沟通交流。“我们会经常从其他学者的论文、著作、报告中获得教益和启发,我们是接受者。但来而不往,非礼也。报答同道最好的方式就是科研,报答同道最好的礼品就是科研成果,对同道最大的尊重就是在充分肯定他的开拓后,发现并诚恳地指出他的不足。”他说,“学者出去与同行交流就是用自己沉甸甸的成果去对话,而不是用自己的大嗓门去播音。”

与此同时,李浩认为,在学术研究中,自然科学强调逻辑理性和数理实验,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学者经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很重要。李浩表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实地考察和实物观察之便。“做学问要有天时地利,在陕西研究周秦汉唐文化,就得了地利之便。在陕西,我们不仅能看到周秦汉唐的大量文献,还能参与到大遗址的考察,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发掘出来的文物材料,利用这些新材料进行研究,学界称之为‘预流’。”同时,李浩借用测不准原理解释唐诗的模糊美,利用大气中的负离子含量和挥发性芳香油飘散来解释人们喜欢户外和大自然,说明“山水可以疗疾”,利用分子人类学和遗传科学的成果解释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率先在高校开设唐诗生态学课程,从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中,找寻生态文明建设的本土经验智慧。

教学与科研互动相长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30多年来,无论职务怎样变化,李浩最喜欢听学生叫他“李老师”。为了能够全心教学和科研,他辞去了担任的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职务,回到了教学科研一线。

在学生们看来,李浩老师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脚踏实地、朴实勤奋。因材施教是他教学的最大特点。他在教学中注重给本科生以知识,给硕士生以方法,给博士生以视野,逐渐形成了教材编写、课堂实践、教学成果总结等多个环节打通互补的育人理念。他针对本科生教育撰写了《唐诗美学精读》,参编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卷)等,被国内众多高校作为教材或参考文献使用;为硕士生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经典精读》两部教材,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为博士生开设了文学研究的新思维课程,启发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眼光;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他从理论高度对大学人文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曾参加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发表《我之大学教育观》《大雅:传统文化视域中的高等教育资源》《教师的三重境界》等文章,结集出版《课比天大》一书,引起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他担任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并长期主持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处及从事会刊编辑工作,为唐代文学学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负责的“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陕西省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

让传统文化魅力绽放

今年初,由李浩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暨首届中国园林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该课题旨在通过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的独特视角,探索园林与文学的关系,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李浩在研究中竭尽所能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很幸运,工作生活在西北大学,而西北大学所在的西安,曾经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丝路文化交汇的枢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许多一手的宝贵资料。”李浩的研究正是以唐代文学为基点向外辐射。

他深耕唐代关中地区的世家大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多年,运用“地域—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如关中文化精神、关中文学士族、关中文学群体、雄深雅健的关中文学趣味、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等一系列理论命题和范畴,撰写出《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在《唐研究》上曾撰长文对李浩的研究给予肯定,认为“这是贡献给唐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本具有典范意义的著作”,并给出了“文史结合、选题新颖、论证严密、新见迭出”的高度评价。

如何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服务城市未来发展也是李浩一直深思的问题。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应用研究服务社会,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完成《长安吟咏》《昆池长歌》《黄帝陵祭文考释》等成果。李浩认为,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织相融会让这座城市更加具有魅力。“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有许多可待挖掘的文化宝藏,更有令人瞩目的诸多‘硬科技’成果。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好挖掘,从中汲取养分,开创美好的明天。”

李浩很喜欢讲一个故事。昔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李浩说,他也有些像这只自不量力的鹦鹉,深知个人生命有涯、能力有限,但他深爱中华传统文化,深爱孕育这文化的陕西和华夏大地,所以也会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新闻推荐

近期陕西省中南部有小雨或阵性降水

华商报讯(记者毛蜜娜通讯员党超琪)昨天白天陕西省大部云量较多,阳光退避三舍,最高气温小幅上升。截至下午4点,全省最高气温为3...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李浩:科研诠释人文之美)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