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一碗汤品,油星点点漂浮,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然而尝上一口,却发觉没有一丝盐味。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家家户户吃的“无盐汤”,并非承袭自当地客家先人祖居中原时的习俗,也不是逐步形成于迁居宁都后的历史进程中,而是源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一场“盐荒”,也同时见证了一段红军的艰苦岁月。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封锁,意图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
“当时,中央苏区境内不产盐,400多万军民的食盐紧缺,许多战士和群众长期缺盐而身体浮肿,伤口不易愈合,严重影响了红军战斗力。”位于宁都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馆藏室研究员夏邦鑫说。
据夏邦鑫介绍,当时,中央苏区的党员干部每月食盐配给是4两,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作战时的食盐配给是每人每天8分,然而,就是这么苛刻的配给数额都远无法达到。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为了支援前线,宁都百姓家家户户炒菜不放盐,煮汤不放盐,硬是把珍贵的食盐从牙缝中节省出来,全部送到了前线。
中央苏区没有盐吃,只能从老屋墙上、地窖里面等地方取硝土作原料,土法熬制提炼食用硝盐。
这种缺盐的历史滋味深深烙进老红军的记忆中。“1950年,父亲带着全家从陕西西安回宁都时,母亲特意买了一大包盐,就怕回来没盐吃。”与共和国同龄的郭凤林说,其实,回宁都时已经没那么缺盐了,但父母仍是放心不下。
郭凤林的父亲郭春福1931年在宁都加入红军,后来参加了长征,留在陕西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返回家乡宁都工作。
郭凤林说,父亲从家乡走时还是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回来时已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了,饮食习惯早已变得清淡起来。
80多年过去了,盐对于宁都人而言也早不是稀罕物,但宁都人却依旧守着碗里这份清淡,让“无盐汤”成为宁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新华社记者 刘斐 李松 梅常伟
(新华社南昌6月15日电)
新闻推荐
省委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团到渭南延安杨凌省交通运输系统省水利系统宣讲
本报讯6月14日上午,省委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团走进渭南进行宣讲。来自渭南市临渭区的200多名干部群众聆听了宣讲报告,并开...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