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昨日闭幕。走过十五年,深圳文博会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的高端展示和交易平台,它同时也是一个交流平台。参展商在展示自家产品之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来学习的。”文博会这个大平台集中展示文化产业的精品力作,而在众多文化产业的成果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文创产品。对于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陕西来说,我们能从深圳文博会上带回去什么好点子呢?
第1招:追本溯源
案例:内蒙古深耕牛马羊文化
学习点:一点切入、多点开花,深入文化挖掘,想好发展模式
只要你路过内蒙古展馆,无法不被门口大大小小的牛马羊所吸引。当然并不是真的牛马羊,而是彩绘塑像,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可以摆在手掌。特别的是,它们不似传统文创产品做成仿真的动物,而是有着彩绘的“外衣”。有的是抽象的画面,有的是剪纸的画面,造型简洁质朴,用色鲜艳大胆。而这样一大群牛马羊排开阵势,颇有魔幻色彩。
据参展方牛马羊环球艺术节组委会负责人刘先生介绍,这三个动物延伸出几大板块的产业。第一是前来文博会参展的以彩绘艺术为媒介的展览,传播草原文化;紧跟其后的有《牛马羊环球历险记》的影视和动漫,现在在剧本创作阶段;第三方面,是游牧文化特许店——牛马羊环球特许店,整合内蒙古的特产,大家共用牛马羊这个大IP,形成一个品牌;最后就是在内蒙古本土有一个旅游地产项目——牛马羊文创艺术小镇,大家可以来观光。
这一项目还紧紧抓住了当下人们喜爱的互动参与,刘先生说:“绘画和音乐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我们将二维的绘画和三维的雕塑结合。在国内外各个城市巡展的过程中进行展陈、售卖,把草原文化带到各个地方。”
而在宣传推广方面,组委会也想了一些办法,刘先生介绍:“我们现在首先发起了草原派的千位艺术家来彩绘牛马羊,一个艺术家一个作品,比如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传承人来手绘剪纸元素的作品,还有建筑师、美术家,也有各行各业的艺术爱好者。到巡展的时候,还可以将草原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到西安,草原文化与大唐文化的对话,组织一个十天的活动,做一个月的预热。组织牛马羊彩绘大赛,通过彩绘形式的交流,两个城市之间互相了解,通过艺术搭了一个桥梁。”
第2招:重见天日
案例:上海图书馆深挖馆藏内涵
学习点:科技+文化,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方面取得平衡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有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很多具有艺术价值的藏品因为文保的需要无法与观众见面,遑论将其中的文化变得可知可感。上海图书馆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让古籍善本中的文化精粹成文创产品,以飨读者。
上海图书馆展厅负责人王芳介绍:“上图的馆藏极其丰富,有以万计乃至十万计的古籍善本、宗族家谱、名人手稿、近代报刊、木板年画、黑胶唱片,这是我们创作文创产品的资源。我们做文创作品,先是把大众的需求点和馆藏精髓结合起来。我们做文创的出发点是挖掘海派文化。在创意上,雅与俗、文与野,其间度的掌握是上图文创的支点。尽可能深入挖掘人情味和文化价值,将书籍和文化赋予产品感动人心的力量,这就算是我们文创的初心、气质与风骨。”
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据王芳介绍,馆藏文物是在无氧的状态下储藏的,拿出来就会折寿,所以尽可能拿出来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拍摄,再通过拍摄的东西来反复研究,看看哪些东西做成系列,放在哪些形态的展示上最能够被大众接受。上图的报刊索引数据库中,所有的图片元素全部提取出来,做了一个“海派图纪念馆数据库”。在文创作品创作时很方便地调取某个具体的元素。比如利用《良友》画报里面的各种蝴蝶形象图片做成的一个笔记本套装。用西洋善本、老照片做的一套明信片。还有一套“故纸暎彩”的名人信笺,用传统的工艺印刷出来,这样读者可以感受名人写信时的状态。
在具体营销方面,文创产品也配合馆藏文物的展出,比如配合年度大展“缥香流彩古籍装帧展”,就用古籍装帧的形式来做手工笔记本。王芳表示:“我们的文创是有生命的,是几千年前的传承,我们的文创和其他博物馆文创不一样,是因为需要我们自己做推广和宣传,每一种产品之后都有很深刻的意义,比如一条领带上的纹路,是什么样的织锦,为什么用这样的文案,你不仅仅看到它的样貌,更要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
第3招:另辟蹊径
案例:敦煌绘画解决文创版权
学习点:版权转化,绘画再创作发展出新的衍生品开发之路
文博会甘肃馆布置得颇有古风,由敦煌壁画提取出的元素被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比如挂在馆内的帐幔,展陈的画作,文创产品丝巾、环保袋、冰箱贴、胶带纸等等。因为风格统一,古朴典雅,连带整个展厅都弥漫着一种高级感。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项目经理张暾向华商报记者介绍:“我们甘肃省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整体风格偏向简单素雅,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我们的文创总销量,比不上故宫,但与其他博物馆相比还是有自信的。”
说起游客最喜欢的文创产品,她说:“帆布包受欢迎,便宜,引人注目。在深圳文博会期间,冰箱贴这些小东西受欢迎。大件不太好卖,主要还是因为价格高吧。”
敦煌文创很厉害,这是业内都知道的事情,他们的研发团队是什么样的呢?张暾介绍:“研发团队是我们自己的,博物馆文创有一个公司,有二三十人,主要设计师有两个人,都是甘肃本地设计师。我们还有很多小东西都是员工群策群力自己设计的,每年能推出一二百种产品。”
不过仔细看看这些作品,包括环保袋、丝巾上面的图案,并不是敦煌壁画的原作,但是风格和色调又如此接近。这是什么情况?张暾解开了这个迷惑:“我们从去年到今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俄罗斯列宾美院的艺术家来敦煌进行创作。包括展厅墙上挂的这些画,都是俄罗斯艺术家创作的。出于版权保护,我们拿不到敦煌研究院的授权,但是艺术再创作之后的作品就可以使用了。我们根据他们的作品再衍生出文创产品。敦煌艺术是世界的,这些外国的艺术家来接触我们,希望有一个合作,我们正好也需要这种转化后的作品来进行衍生品开发。”
第4招:集团作战
案例: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六箭”齐发
学习点:剧目、建筑、志愿者等都能开发文创产品
在文博会上海展厅,记者还看到了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非常精致的文创产品。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有三个场馆、三家院团: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文创产品,数量和种类也很惊人。六家艺术机构的文创产品,开发起来是如何操作的呢?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展厅负责人粟杨潇说:“我们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能做衍生品的IP太多了。所以就这个衍生品有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与剧目相关的。比如一款景德镇陶瓷,就是根据上海大剧院即将推出改编自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的昆剧设计的,茶碗的把手是梅花、佛手造型,是沈复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元素。用的绘金工艺是日本的传统工艺。还有上海芭蕾舞团原创的红色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做的衍生品,包括T恤、明信片。第二个部分是面向观众。因为对观众来说,无论是剧院还是院团,都会有一些针对爱好者、会员的产品。比如上海文化广场是做音乐最顶尖的剧团,引进了国内外非常多的经典音乐剧,所以我们针对观众推出了小白系列,小白是我们剧院的志愿者。还有根据大剧院上演的音乐、芭蕾、莎士比亚剧目等推出的很萌很Q的衍生品。我们的出发点是以文创为载体、以文创为内容,让艺术走近观众,让观众热爱艺术。第三就是根据我们剧院、院团本身的历史、建筑衍生出来的作品。比如有一套瓷器、茶盘、餐垫,就是根据上海大剧院一百多年的老建筑上非常漂亮的蓝色穹顶来设计的。”
这么多机构组成的上海艺术中心,文创产品的售卖途径是什么呢?据介绍,三个剧院有专门的文创商店,但是芭蕾舞团、歌剧院、民乐团没有具体的剧院,他们的文创产品就是随剧目走,上演当天去巡展,还有就是到展会上展出售卖。
记者带你瞧『稀奇』
文博会是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有九大展馆,各地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组团前来,展示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和地方投融资政策。对于逛展的观众来说,除了能够看到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外地文化风情,前沿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意产品,还可以现场体验AR、VR、电脑合成等数码科技,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华商报记者在九大场馆巡馆,抓拍到一些有意思的项目。
陕西馆的对面是中山馆,一群人围拢在一起,不时感叹:“太像了!”“用什么做的?”记者初到跟前只看到两个老汉在下棋,仔细一看才发现,这是几个硅胶制成的人像,但是仿真程度非常高,和现场观众融为一体。据现场负责人说,这些人像制作周期要三个月,人物的每根头发都是用真人头发一根一根扎进去的。
新疆馆大概是吃货最爱的地方,展台远远看去有一桌子菜,排骨、香菇、坚果、点心。走近一看才发现“上当受骗”了,原来是一桌子奇石,这大概是最“费牙”的美食了。
中影集团不仅把电影《流浪地球》搬到了太空舱内饰的帐篷,吸引小朋友观看,还让“超级英雄”在绿幕前做各种动作,通过数码合成,一会儿在木屋里,一会儿在樱花树下,一会儿在船上,让观众了解电影拍摄幕后的状态。
还有一些VR互动项目也吸引很多观众体验,比如河北展馆围绕冬奥主题,让小朋友通过大屏幕雪地环境和脚下雪鞋的登踩角度和力度来配合,体验滑雪的乐趣。而在数码动漫展示区,华夏动漫形象有限公司则布置了一个“战场”,参与者手握“枪支”,通过VR眼镜看到虚拟环境,进行射击练习。华商报特派深圳记者 路洁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李海伦报道近日,从国家商标总局传来喜讯,陕北矿业柠条塔公司“柠化一号”煤炭产品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