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成果如何科普化?什么样的科普能更好地为公众所接受?什么样的科普才有生命力?省科协主办了高端学术成果科普化座谈会,希望更多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参与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自己所从事学术成果科普化的典型案例、心得体会,搭建平台、组织动员高端人才从事科普活动和科普创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以及如何利用媒体手段进行科普创作传播等进行了交流。
认识科普工作的社会性和重要意义
“我的理想是把我所学的知识传播给广大人民,这是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义务”“科普知识应具有通俗性、知识性”……省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史志诚围绕“科研成果与科普宣传”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什么是科普,史志诚认为是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科普的内容应该是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科学概念的普及,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以及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示。
在史志诚看来,科普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使公众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并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普及,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
一些学者觉得很难从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见到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响力,便认为不如把精力和时间继续花在科研上。“应该认识到科普工作的社会性和重要意义。”史志诚说,科学普及与人类进步史表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是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只有多普及,科技才会更发展、更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最积极、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生产力的各项要素只有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相结合,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科学素质,才能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普作品既像望远镜又像显微镜
科普作品既像是望远镜,把遥远的似乎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物拉近到眼前,让人惊讶于这么遥远的事物也和我们有着各种的关系,又像是显微镜,把我们身边已经熟视无睹的事物放大十倍百倍,让人明白即使是最简单普通的东西,也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其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和知识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目的是向广大社会成员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技能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因此,必须概念准确、事实确切、观点正确、表达客观。普及那些成熟的、正确的科技知识。由于科普文章的多数读者对于文章所介绍的科技知识往往是第一次接触,常常是以完全信任的态度加以接受的。因此,我们写文章时必须以极其负责的态度来介绍、普及那些成熟的、正确的科技知识,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科普文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尤其是在说明、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技能时,文章所介绍的方法、技能、窍门、经验等应当具有可操作性,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在说明、普及科技知识、技能时,应当与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全面考虑其社会效果与影响。例如,在介绍、推广农产品生产经验的时候,应当联系生态环境问题来全面考虑。在介绍养生经验与技能,除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功能外,还应当运用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观点来剖析。
史志诚认为,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科普作品最重要的就是通俗性,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这是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
用文学和漫画给科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对于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的祁云枝研究员来说,科普工作是她热爱并一直从事的工作。她用一支具有灵性的画笔和充满温情的文字相结合,把上百种植物的模样演绎出来。她的原创科普作品精选《植物智慧》《植物哲学》《枝言草语》荣获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这套系列科普著作中,她借助花草,用拟人化的描写手法,阐释了自己对笔下每种植物生物学特征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心得,以及自己对人生与社会的独特认知。与此同时,祁云枝自创与文字相得益彰的漫画插图,使读者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植物学与环境生态学知识。这套精选植物学科普著作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拥有众多读者,受到普遍欢迎。其中单篇作品《爬墙虎》《山茱萸》在《人民日报》副刊·大地版面刊发。书中16篇次文章入选全国高中及初中语文试卷。
“因为了解而深爱,因为懂得而相知。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中,我和植物早已是相知相伴、相惜相恋的老友。我想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揭开它们神秘的科学面纱,把每株植物独到的美讲给读者听。”祁云枝希望,用文学和漫画给科学插上飞翔的翅膀,她说,用文学语言来描述科学,从科普对象中提炼出人文关怀,用漫画给植物插上飞翔的翅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强烈渴望获取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它。激发受众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谈到如何激发受众兴趣方面,祁云枝从她的尝试说起,用文学语言来描述科学,科学的本来面目是严峻的,不吸引人的,科学并不能把群众吸引入迷……科学坚实的种子应当碾磨成粉,加上水,使它成为可口而容易咀嚼的东西。对“科学种子”进行二次加工,让它以迷人的面目呈现出来。冷冰冰的专业介绍和缺乏情趣与思想性的刻板描述,没有人喜欢。
以发表在2013年第8期《意林·原创》上的文章《功夫在根基——枸杞》为例,第一次看到枸杞时场景的描写“春季的枸杞花,开得热烈、纯情。紫红色五角形的小花,娟秀中透出喜不自禁的灿烂,在宁夏的蓝天下,在稀疏的枝头和高原的风里,扬眉展笑。花香淡淡的、悠悠的,如同我第一眼看到它们时吐露出的小小惊喜一样。”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了解到关于枸杞的科普内容有产地宁夏、枝干稀疏。花期春季,花形五角形,花小,花色紫中透红,花朵有淡香……如果生硬地去描述枸杞读来肯定会皱眉头。
“从事植物研究与科普创作二十多年,我一直尝试着让枯涩的科普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为此自学了漫画。因为直观、幽默的漫画能够快速抓取读者的目光,更适合这个读图的时代。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懈地揣摩钻研,漫画,终于成为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本报记者王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婉)5月15日,全国妇联在京召开“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启动部署暨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会,陕西省25户家庭受...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