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扫码使用社区智慧云柜投放办事材料,解决了上班族办事需请假的烦恼。(资料图片)(记者 王旭东 摄)
■记者刘雪妮
今年2月19日,新城区西一路街道“智慧街道服务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这是陕西省首家集数据存储、智慧管理、便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街道级智慧管理系统,被西安市确定为全市智慧街区建设和一网通办试点单位。
这套集云计算、云存储、云平台和大数据等先进信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又分智慧视频管理平台、智慧社区服务云平台和智慧街道管理平台三大子系统。借助这三大子系统,街道可以实现对辖区居民信息的全面动态掌握;群众点一点自助服务机就可以查看办事指南、自动比对信息;辖区出现违规停车、占道经营,系统也能够第一时间感知并自动报警……
高科技+基层治理,既让城市管理乘上了东风,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了方方面面的便利。
高科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进入西一路街道办一楼,右手边一台不起眼的自助服务机静静地立着。“你可别小瞧这台自助服务机,里面东西全着呢,群众办事干啥第一个找的就是它!”
据街道办工作人员刘海波介绍,这台名为西一路智慧街道服务平台的自助服务机,集党建、微信矩阵、办事指南、常用制式表格、证明打印等功能于一体。光是办事指南这一块,里面就汇集了保障性住房申请、医疗救助、独生子女证补办、再生育申请、残疾证办理、高龄老人生活保障补贴等56项常用民生事项。
点开其中任何一项,申请方式、受理机构、办理时限、办理地点、办理时间、办理材料、联系电话等关键办事信息事无巨细、一清二楚。“这里还有一个身份证感应区,放上身份证,点击办理事项,自助服务机就会自动比对信息填充制式表格,办事群众直接点击打印就可以了!尤其一些老年人,上了年纪记性不好,自己的相关信息也不清楚,这个功能对他们来说就非常方便!”
“我们还有一个‘西一路在线’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后,可以随时查看社区动态、政策宣传、办事指南,注册后还能一键预约办理事项,提交办事资料,向街道和社区反馈意见建议。自助服务机和微信公众号的启用,既方便了办事群众,也‘解放’了工作人员。以前,一楼大厅是我们的便民窗口,最多的时候有12个工作人员在办公,现在我们只需要一个人。”刘海波一边操作手机演示一边对记者说。
在街道办门口,一排小柜子整整齐齐站在门外,看外观既不像信箱,也不像小区里常见的快递柜。西一路街道办所在红会社区工作人员原鹏涛解释说,“这叫智慧云柜,主要是为了解决上班族办事不方便的问题。”原来,考虑到街道办办公时间和上班族上下班时间同步,一些人要办理业务但又不方便请假,智慧社区服务云平台专门设置了社区智慧云柜。辖区群众办理业务可以像存取包裹一样,通过手机扫码将办理需要的资料投放到云柜内。资料一入柜,街道办工作人员就会收到信息,业务办结后工作人员再将办结件放入云柜内,并通知群众取件。
“通过智慧云柜,社区服务实现了‘24小时在线’,双方不用见面,业务一样能够办好!”原鹏涛自豪地对记者说。据介绍,目前,街道办在红会社区和西三路社区设置智慧云柜进行试点,试点成熟后,还将进一步向其他社区推广。
平台智能化城市管理更高效
西一路街道地处中心城区,区位特殊,辖区沿街商业门店多,流动摊贩多,出店经营多,过去尽管城管部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但仍然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的死循环,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以前我们主要靠执法队员日常巡查发现问题,西一路街道面积大、商户集中、情况复杂,有时候我们刚巡查过去问题出现了,在问题处理上多少有一些延迟。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比如说哪里出现违章行为,视频监控发现问题后会第一时间通知执法中队,我们就会在5分钟或者1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问题发现及时处理也及时。智慧管理平台对我们工作有很大促进,工作更有针对性了,工作量比以前小了,工作效能也上来了。”常年工作在城市管理第一线,新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西一路中队中队长吕剑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吕剑所说的平台,就是三大子系统之一的智慧视频管理平台。该平台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在辖区重点道路、建筑工地、主要场所、敏感部位架设智能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将视频图像实时传回指挥中心。西一路街道办工作人员崔佳丽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新城广场、北大街、东新街、解放路等路段总共架设了96个摄像头,基本实现了主干道和重点区域全覆盖。每个摄像头都可以实现自动报警、自动抓拍、自动预警的功能。”
正说话间,突然“滴滴滴”的声音一连串响起,原来街道办会在一些特定区域划出标识,一旦标识线内出现违停、占道经营、人员聚集等情况,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声音。崔佳丽介绍,智能摄像头配合后台软件系统,能够实现对占道经营、流动摊贩、违章停车、垃圾堆放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智能分辨、实时监控、记录存档以及及时预警。“指挥中心接到系统报警后,会第一时间通知城管、保洁和路长等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系统还会按照处置时间对工单进行绿、黄、红三色标注,一旦超过处置时限就会被标注成红色,那这就是一个无效工单。”
借助智慧视频管理平台,西一路街道还实现了对社区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治污减霾、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的可视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记者采访中,就有这么一个小花絮。一位工作人员前几分钟还在向记者介绍情况,转身就见她拿了一根长长的木棍要外出。问及原因,姑娘朗声笑道:“树枝长太快,挡着摄像头了,我们赶紧去处理一下!”
不过,不管是微信公众号、自助服务机、智慧云柜,还是被称作城市管理“第三只眼睛”的智慧视频管理平台,他们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这就是智慧街道管理平台。目前,该平台通过基础数据、社区管理、政务办事、事件管理、网格地图等15个模块,已汇集起了辖区人口、房屋、党员、计生、经济、民政等各类数据,借科技手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孤岛,实现了数据管理一体化、数据展示可视化、数据更新动态化和事件处置及时化、考核督查定量化、管理服务闭环化。
“我们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眼下“智慧街道服务管理系统”运行顺畅,为城市管理帮上了大忙,但提及其中的曲折艰辛,西一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姜勇仍记忆犹新。
他介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对新时代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以来,西安市也提出了“三大革命”,特别是行政效能革命,要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提高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实现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当时我们下这个决心是很难的。一方面,我们街道是全省第一家,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做这个势必要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做出来之后效果怎么样、值不值,这在当时也是无法精确估量的。”稍作停顿,姜勇继续说道,“后来,我们总结了下,建设智慧城市、智慧街区是大势所趋,办事方便快捷也是群众所盼。新城区要求西一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示范,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要敢为人先、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解决了干不干的问题,剩下就是怎么干了。不过,这也让街道办一众人犯了难。为了“取经”,他们先后走访了杭州、成都、深圳、银川等多个城市,考察学习其他城市智慧街道服务管理系统亮点。“光有人家的亮点还不行,咱还得结合咱们街道的实际工作。”西一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宇楠说,当时因为相关人才紧缺,他们只能深下功夫,依照实际工作需求,紧抠细节多次论证。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工单办结的绿黄红三色标注。“就这个细节,我们反复开会讨论、修改了不下20次。不断地论证完善、又不断地推倒重来,这才有了现在平台上呈现的功能。当时的信念就是,要做咱就尽可能地做好!”
几个月运行下来,西一路街道负责同志越发觉得眼下的智慧街道服务管理系统还有不少可以改进完善的地方。“怎么让我们的服务从‘定单式’向‘点单式’转变?比方说,西一路街道老旧小区多老人也多,除了孤寡老人,很多有儿女的老人也不和儿女一起住,咱怎么能通过智慧街道服务管理系统为社区老人服好务。将来有没有可能拓展更多功能,让社区工作人员和儿女在随时随地掌握老人们的日常活动情况和健康状况,或者让老人在家选择服务类型,然后我们上门提供服务。”在他们的设想里,未来智慧街道服务管理系统要围绕街道工作实际不断拓展功能,将智慧管理应用于社区服务、社区养老、治污减霾、垃圾处理、生产生活安全等各个工作生活场景,让高科技服务到基层治理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闻推荐
有人说:“若是回到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事喝喝酒,品品茶,读读诗,那该多好!”显然,这个想法太过天真,纵观中国历代工作制度,真相...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