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众筹文案被当成商品在购物网站上售卖
核心提示
出现大病,面临高额的医药费,普通家庭往往不堪一击。除了获取医保、商业保险报销外,近年来又多了一条新的途径:大病众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二三十家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已有逾百万大病家庭通过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布了求助信息,获得了超过2亿爱心人士的支持与响应。
然而,随着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持续火热,个人求助性质的网络募捐信息不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在网友踊跃献爱心的同时,“敛财”“骗捐”等质疑也从未间断,网络筹款平台也频陷“信任”危机。
近日,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住院救治,其家人在众筹平台上发起筹款,目标金额设为100万元。但有网友质疑吴鹤臣在北京有房有车,却用“贫困户”身份筹款,此事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应,公众再次对大病众筹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出质疑。那么大病众筹为什么受到患者的青睐?众筹发起人的真实性由谁负责?如何监管,才能确保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规范?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网络公益众筹受到救助者青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成为新的求助信息“发布窗口”。“阳光女孩顽强与病魔作斗争,希望社会爱心助力”“天降横祸,单亲妈妈恳请您施以援手”……打开微信朋友圈,不时会看到类似这样言辞诚恳态度急切的求助信息,点开后页面会直接跳转至筹款请求的详细内容页,上面会显示求助人发起筹资项目的原因、详细要求、目标金额、已筹金额等,捐助人可以在页面下方点击“帮助TA”进行捐款,还可以将募捐信息分享到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
记者调查发现,与寻求公益组织的帮助相比,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发起个人众筹,使用程序相对简单,求助者只要关注众筹平台的微信公众号,点击“发起项目”按键,再按照提示的步骤填写发起众筹的原因、目的、病人病情介绍,之后上传病人身份证、医院诊断证明、缴费单据等相关证明,便可以发起求助项目,进行资金众筹,因此大病众筹受到很多急需救助者的青睐。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自己认识的同学、同事发起的求助,或是他们转发自己身边人的一些求助信息,感觉这些信息的可信度会比较高,所以通常都会支持一下,有的时候自己也会帮忙转发,希望这条信息能让更多的人看见,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也是献爱心的好事。”采访中,市民邓女士说。“网络众筹平台打破了传统公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社交熟人圈子为大病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筹款通道,同时也能给大众一个献爱心、做公益的渠道。”市民李女士说,通过网络众筹平台的方式,让一些病患在除了社会保障之外,及时快速获得足够的救命钱,这也是对政府救助、慈善捐助的一种补充。
正因如此,个人求助众筹发展迅猛,多家众筹平台不断涌现,众筹数目也迅速增多。据悉,2013年,网络众筹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新风口,买手机、买电视都有人众筹,国内的众筹平台一时间更是数量猛增。随着行业的发展,大病众筹被认为网络众筹最好的形式,一些知名众筹平台也将大病众筹视为其第一大主营业务,更有平台直接将“大病爱心筹款”作为自己的唯一业务。
“诈捐”问题频现
大病众筹还如何救命?
既然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发起大病求助,那么就难免有些别有居心的人以大病众筹为名消费网友的爱心。事实上,在大病众筹过程中,虚报、夸大医疗开支甚至诈捐的例子也经常被曝光。除了最近被舆论关注的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住院,其家人在众筹平台以“贫困户”身份发起了金额为100万元的众筹事件外,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2017年“苏州小伙”为乳腺癌母亲筹钱治病,2018年8月初,37岁胃癌患者刘凌峰,其家人在众筹平台募捐30万等等,这些大病众筹者募捐与其家庭经济情况不符,被认为存在“诈捐”行为。
面对这些“诈捐”“敛财”等事件,公众不由发问:众筹的人确实可信吗?募捐的钱究竟去了哪里?对此,记者联系了一家大病众筹平台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平台对求助发起人所提交的资料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审核机制,同时也有相关的团队进行专业的审核,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全部信息核实无误后平台才会将捐款打入病人所就诊医院的账户。
然而调查中记者发现,无论在哪一家网络平台上发起大病众筹,都需要上传一份类似病人情况介绍的文字性内容,然而这样的文字内容在购物网站上却成了一种商品被公然叫卖,标价收费从1元到几十元不等,甚至有些商家还提供代开病历、诊断证明等材料。
对于这种虚假病历材料,众筹平台方是如何审核的?能分辨出真假吗?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为了避免求助者提供虚假信息,通常平台会在每个个人救助筹款页面中增加了举报功能,一旦有人举报,平台就会暂停该项目的众筹,并针对举报内容进行核查,由于一些关于求助者的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对于这种信息的核查必须有求助者的配合,若对方不配合,平台方面除了督促众筹项目发起人公示后续资金使用情况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此为一些人利用公众同情心敛财提供了可能。
个人求助存漏洞
监管需“双管齐下”
面对大病众筹平台的火热,网友踊跃献出爱心的同时,该如何保证求助者发布信息的真实性,确保自己的爱心不被利用?众筹的底线究竟该谁来把控?
据悉,相关部门从2016年开始对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实践探索。2016年8月22日,腾讯公益、中国慈善信息平台、新浪微博微公益、轻松筹等13家网站作为“试验田”,被纳入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另外,一些众筹平台也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第三方对众筹项目的真实性、家庭情况、项目设计和可执行性等进行审核,之后确认是否支持,但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行业共识和规范。
对此,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小东说,吴鹤臣筹款事件之所以引起较大争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家有房有车,只不过不能变现。但在很多人看来,吴鹤臣并非穷人,自家的经济状况完全可以承担起他看病治疗所需的费用,有滥用社会公共资源之嫌,但目前从法律层面来说,很难去约束这种行为,更多的是靠道德约束。互联网众筹平台还属于新生事物,法律和监管都还在摸索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慈善法》无法约束个人求助行为,却可以通过对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监管来间接地规范个人求助行为。未来还需要“双管齐下”,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及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来弥补空白。
“网络募捐信息平台的建立,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让公众的需求和体验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对整个慈善行业生态而言,应该是一种利好。”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说,众筹说到底筹的不仅仅是钱,还有人们的爱心、善良和信任,人们的爱心和善良是不需要偿还的,但是它需要人们继续传递下去。而现在却有人利用大家爱心、善良和信任一次次恶意诈捐,不仅让慈善和公益变了味,更阻断了它的传递,最终的结果就是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
石英认为,网络众筹要想走得更好、更远,惠及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众筹平台的规范化迫在眉睫。首先,大病众筹,需要平台和监管部门的大力监管,对求助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制度性、系统性的约束,对于求助者、募捐者、网络筹款平台、网络善款等加强规范和监督。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求助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广大爱心人士的合法权益。其次大病众筹,还需要发动社会监督的作用,通过公众的参与,可以为信息核实、监督提供更有价值的线索。提高监管有效性、针对性和灵敏性,将“骗捐”“诈捐”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拨开网络众筹的层层迷雾。
文/图记者龚伟芳
新闻推荐
一季度增加值突破2966亿元 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 增长贡献率达53.5%
本报讯(记者王昕)一季度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966.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6.54亿元。昨日,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