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
本报记者李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告别白日的喧嚣,世界渐渐安静下来。当一片片楼宇亮起灯光时,千家万户正享受一天中最宁静的时刻。而有一群人,却告别家的港湾,在夜色的苍茫中,义无反顾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夜幕下的劳动者。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前夕,为体验劳动者的辛劳,讴歌奋斗精神,4月27日晚8时至28日清晨,本报18路记者踏着夜色,向夜幕下的劳动者走去。他们在18个行业的18个点位,与劳动者通宵相守,零距离接触,记录普通劳动者守护万家灯火、坚守平凡岗位的故事。
俗话说,宁做百灵鸟,不做夜猫子。夜晚,谁不想安然入睡?但为了坚守一个岗位,担起一份责任,夜幕中的劳动者选择了黑白颠倒的作息时间,既要克服生理上的不适,又要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而他们的付出却不为常人所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辛劳,学习他们的精神,也为让新闻工作者更有效地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本报组织进行了这次特别报道——《在夜里 看见最美的你》。
本次特别报道创造了陕西日报历史上三个纪录。一是采访规模大。报社抽调了45名记者及新媒体编播人员,兵分18路,与18个行业的夜间劳动者零距离全方位接触。二是同步同频。所有记者均在4月27日晚8时前到达采访地点,通宵进行体验采访,直至28日清晨7时整个采访才结束,采访时间长达11个小时。三是媒体融合前所未有。4月27日晚8时采访正式启动后,陕西日报选取3路采访点,首次在新华社“现场云”直播平台进行了1小时30分的实时多点多机位直播,扩大了本次特别报道的影响力。同时,18路记者各展所长,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制作了全媒体海报、H5、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形成全媒视角,融合传播。
走近你,才能更懂你。当记者把镜头对准这群夜幕下的劳动者时,被他们甘于坚守、拼搏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尽管彻夜未眠,但记者赵晨谈起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舞蹈演员时仍很激动:“因为刚下过雨,演出现场特别冷,台下许多观众身上都披着毯子或被子,可穿着单薄演出服的演员们却踩在冰凉的池水里表演。为了把精彩的陕西故事、最佳的陕西形象展示给中外观众,他们其实付出了太多太多。”赵晨说,在今后的采访中,他会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发掘更多普通劳动者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海拔2000多米的华山东峰上采访夜间巡山安保员的记者郑栋和申东昕,从27日晚8时就跟着巡山安保员巡山。漆黑的夜幕下,他们打着手电、顶着大风过金锁关、走中峰、攀东峰,一晚上,走了近2万步。采访完成后,两人的腿酸痛不已,不住地哆嗦。郑栋说,如此消耗体力的工作在巡山安保员王晓波看来,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采访中,王晓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好意思,让你们跟了一晚上。”“他们身上乐观、甘于吃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要学习这种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郑栋说。
听说本次采访要下到200米的矿井下,年轻的见习女记者杨琳很是忐忑。可是跟随神东大柳塔煤矿工人坐防爆车下到地下200米的综采面时,她感觉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她说:“这次采访令人十分难忘。井下现代化的综采设备让我震撼。工作面上潮湿的环境和矿工们沾满煤泥的脸,让我体会到了矿工的伟大。他们是最酷的人。”
作为献给劳动者的一份节日礼物,本次采访也让普通劳动者感受到了来自媒体的关注和温暖。西安放心早餐售卖员、53岁的何玉珍说:“我每天凌晨不到2点起床,3点多赶到售卖点开始一天的工作,平平淡淡就这么过了11年。没想到在劳动节前夕,陕西日报的记者能采访我,我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对社会很有用。”记者侯燕妮说,她拍摄何阿姨,何阿姨也用手机拍她,还说要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让朋友们也看看。
其实,在每一个夜晚,在我们的身边,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穿行劳作在三秦大地不同的角落里,只是因为夜幕的遮挡,人们很少发现和关注他们。乡村电影放映员、高速公路收费员、铁路给水工、110接线员、货运员、纺织女工……这些夜幕下的劳动者,就像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平凡的“铺路石”,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成为连接起昼夜的纽带。他们的付出虽不为众人所知,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始终璀璨着夜的天空,他们用平凡的劳动迎来每天的朝阳……
白天也懂夜的黑。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以特别的敬意将这组特别报道献给夜幕下的普通劳动者,让世界看见他们的奋斗、让世界看见他们的美丽,让世界给他们送去光荣、让世界给他们送去祝福! (相关报道见9—16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安涛)4月28日,陕西省慈善联合会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在陕西蓝图司法鉴定中心揭牌成立。这是一个集法律咨询、法律...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