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妮午夜过后,环城南路上,橘色的路灯默默为夜归人带来慰藉。陕西日报社印刷厂办公楼的二楼上,编辑出版中心校检室的灯依然执着地亮着。
“李老师!要闻一版大样好了!”这时,组版编辑拿着一叠校样走进校检室。
听到这句话,李本良瞬间抖擞起精神。每日深夜,是李本良一天中精力最集中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34年,一张校样,一根毛笔,李本良就在这一隅天地,专心地雕刻着时光。伴着月光,迎着朝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19岁开始从事校对工作至今,粗粗估算,在李本良手下校对过的稿件,摞起来能有几层楼高。“守好最后一道关”
“刚入行时,觉得校对这工作嘛,能认识字就行,没什么难的。”李本良有些自嘲地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有如刀刻一般。深重的眼袋和黑眼圈,恰是长期夜班的证明。“现在想想,校对这工作是越干越害怕,要守好报纸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关,每天如履薄冰。”
“一个字一个字校对,可以避免因为惯性思维而遗漏差错。”李本良校对《陕西日报》要闻版面时一丝不苟,遇到需要修正之处,他会细心地用毛笔标红。毛笔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了,但报社校检组依然延续着这一传统。《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始终安静地待在他一抬手就能拿到的案头,像是多年的老友,陪伴着他的每一个夜晚。
“举个例子,‘侦查’二字,当对象是公安机关时,用‘侦查’,而对象是军队时,就要用‘侦察’了。”李本良认真地解释着,一会儿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所以很多人说做校对这一行的人都比较‘轴’,工作中再小的细节也会一追到底。”
“李本良太适合干这一行了,他非常细心。”同在校检组工作的张新强评价道,“有时候,记者拿不准的字词用法,查了字典,也总想着再请教一下他。在我们眼里,李本良比字典更活,更能给人启发。”“校对更像在读一所大学”
李本良清晰记得,2004年第11届杨凌农高会期间,在一篇报道中,巴西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南大河州国内生产总值写为“4000亿美元”。“当时直觉上感到这个数字有问题,向有关方面求证后,得到的解释是:这是官方数据,不会有误。”李本良说,“随后,我将这个数据和当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做了比较,即便是巴西经济最发达的南大河州,其国内生产总值也不可能是我国的四分之一,从而判定这个数字还是有误。”
于是,李本良再次请记者向农高会组委会求证。最终发现,巴西代表团提供的英文文件上为“400亿美元”,翻译文件时多出一个“0”。如果没有敏锐的判断,以及对疑问揪住不放的执着,这个差错很容易就放过去了。
“报社分部门,记者分条口,术业有专攻。校对不分专业,校对更像一所综合性大学,对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都要有所涉猎。10多个版,各种题材内容的稿件都汇集过来,每天不重样。”李本良说,“只有善于积累、处处留心的人才能胜任。”
“校对是报纸付印之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一个错别字,校对没有及时纠正,就会被几十万读者看到。读者看到的可能只是错别字,影响的却是《陕西日报》整体的公信力。《陕西日报》作为省级党报,作为全省最权威的媒体,这是绝不容许的。”李本良严肃地说。夜色沉沉三十载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一般可以刊登六七千字的稿件。校对一个版面,大概需要50分钟。
正常情况下,晚上11点左右,拿到大样开始第一次校对;等到编辑、主任修改完大样后,晚上12点半左右开始第二次校对;凌晨2点半左右第三次精校完成……若遇上临时撤换稿件、“倒版”等情况,就意味着刚刚结束的工作流程要重新再过一遍。
校对工作是单调、枯燥和繁重的,但大脑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经常校对完手头的版面,猛地抬头,他才发现手边的夜餐已经凉了。
遇到全国两会、省两会等重大会议、重要活动时,整个校检组都铆足了劲,放弃休息,全力应对。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他们每天从晚上10点工作到凌晨四五点,甚至通宵连轴转。“有一天,我连着喝了三袋咖啡,结果两天没睡着。真的困了,还是掐掐大腿管用。”李本良开玩笑地说,“其实,当版样放在桌上的那一刻,大脑会自动兴奋起来,这是几十年夜班工作形成的生物钟。”
几十年如一日的夜班给身体带来巨大负担,颈椎病、糖尿病、高血压……每次吃药都是一大把。李本良说,“校检组的一位老师患有胆囊炎,每次发作时都疼得冷汗直流,却依然坚守岗位,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苦胆英雄’。即便如此,我也从未听到过校检组任何人有过任何的抱怨。”坚守使命的无名英雄
李本良和他的校检组也遭遇过低谷——2017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编校质量抽查结果公布,《陕西日报》在党报排名中垫底。作为校检组组长的李本良感到羞愧难当。
“那时,我们心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暗暗较劲,必须打一个翻身仗!”李本良说,“也就在这当口,报社新的领导班子狠抓校检质量,提出‘出错就是出丑’,率领报社上下同心同向同力抓质量、堵差错,完善编校流程,制定新的编校规范,出台了更严格的报纸质量管理办法。这让我们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同时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2018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报刊编校质量抽查结果,在近二百家参评的报纸中,《陕西日报》从党报末位跃居第11位!李本良说:“排名上升幅度可谓惊人!虽说时间跨度一年,可变化就在两三个月间。如果给我们更多的时间,‘零’差错的全国领先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是新一届社委会确定的目标要求,是全社采编业务部门上下齐心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担当!”
“常见差错辨析”“容易用错的成语”等经常在报社微信群里发布;邀请专家、高级编辑来到报社为编校人员作讲座,场场座无虚席;“三审三校”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而今,全报社浓厚的学习氛围成为新常态。这让李本良和他的校检组感到心里踏实了许多。
虽然身兼重任,但每一位校检人员都希望自己永远不要被人提起,因为这才说明报纸版面上没有出现什么差错。越是默默无闻,越是被人“遗忘”,越能够证明校对工作的合格;不参评新闻奖,不参评好版面,无怨无悔地守护着每一个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比起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记者,校检人员就是背后默默守护稿件的无名英雄。
新闻推荐
4月28日,上汽通用别克与陕西大剧院联合宣布别克品牌冠名陕西大剧院,双方将开启战略合作。别克品牌与陕西大剧院强强联手将...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