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把家乡这种美丽的面食叫“花馍”,因为小时候就把馒头叫“馍”,它带了漂亮的花,当然就叫“花馍”了。“花馍”的美称太多了,“面花”“面塑”“窝窝花”“糕花”等等。也许它不够美味,但是它曾经是我们美美的美食,并且美美地愉悦过我们的身心呢!
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我家邻居是陕西当地人,他们家年年蒸“花馍”。成年以后才得知乡间的花馍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可惜不在农村,不太了解。
只记得邻居家桌子上的花馍上最诱人的东西是大红枣,其他的花色好像挺琐碎细密,可惜花样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有云图,每个云朵上都有一颗枣,不知什么寓意。这些花馍应该是在春节的时候摆在桌子上用来做祭品的。摆几天,全家就分食了,我也曾经凑过去吃过几次。它不但好看,更因为是用“白面”做的,口感极好,因为那时杂粮多一些,这种纯粹用小麦面做的“馍”,吃在嘴里,那种细细的、纯纯的、带着一点甜味的麦香,在舌尖下妙不可言,真真也是一种享受呢!
遗憾的是,我们的孩子们是没有这种感受和体会的,各种蛋糕、各色美食,早就破坏了他们的味蕾,麦香早就体会不到了。
这几年我们铜川的花馍越来越“吃香”,花馍大赛成为民间艺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连摄影师也把镜头对准了它。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龙、虎、燕、小猫、小狗和各种人物,还有色彩斑斓的各种花卉,它们比我小时候看到的要漂亮得多,巧手的人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都寄托在了手中的“面花”上。但是现在我竟然体会不到小时候那种沁入心底的麦香了,也没有了那种想掰下来一块,塞在嘴里去细细品味、感受的冲动了。
实际上,“花馍”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让人观赏的艺术,我们叫它“民间艺术”,只不过以前没有像现在这样隆而重之、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仪式罢了,它早已是普通百姓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是每个隆重节日必须倾心去完成的一种食物的“祭祀”,是“民以食为天”的图腾!
感谢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感谢这个时代让“花馍”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发扬光大,来慰藉我们的祖辈、父辈曾经对一个个美好故事的期盼,慰藉我们的心灵对往事流年的怀念!
感谢这些民间活动的组织者!更要感谢一代代心灵手巧的人儿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扬!
(作者 张俊英 系桃园第二中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黎娜)4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疫苗运输环节如何?温度怎样保障?针对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记者从陕...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