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辉创作的棉絮画近几年,咸辉研发了双面透视玻璃棉絮画、四维立体彩棉塑等极具特色的画作。咸辉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认识了解棉絮画
我是非遗“守艺人”
“棉絮画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不仅是风格的创新,更是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智慧的体现,一次次的改变犹如凤凰涅槃。我只是个普通的手艺人,想把老一辈的精粹传下去。这份坚持来源于热爱,贵在如何扬长避短、锦上添花。坚持创新,才能让棉絮画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咸辉
萧疏的枝丫,饱满的红柿,一只灰白相间的雀鸟不知是暂停歇息,还是垂涎红柿的香甜。略显干枯的枝叶交叠着相互帮衬,好似稍不留神,便要落下来。此情此景让人忍不住驻足屏息,到底是雀鸟折了枯叶还是枯叶惊了雀鸟。
这是棉絮画传承人咸辉的作品之一,如这般传神的作品,几乎摆满了她的整个屋子。一案一笔,一棉一画,“织”出了这位手艺人简朴却不单调的人生。
4月12日上午,记者在祭台村小区见到了咸辉。屋外的小雨,屋内的热茶,淘气的小猫踩得画纸沙沙作响。咸辉喝了一口茶,开始讲述她与棉絮画的故事。
需要赋予棉花灵动性和生命力
棉絮画是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来制作图画的,大约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棉花产区的人们劳作之余将棉花染色,通过技法诠释出中国不同风格的传统画作,以牡丹、花鸟、吉兽、图腾等喜庆图案为主,用于拜寿、访友等贺礼之用,借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因其“远看似画,近看似雕”、灵活多样的特征,被誉为“中国立体画”。
上世纪60年代,陈步澜、李福堂等大家就是陕西这片热土上的棉絮画传播者。目前,该技艺已传承至第四代,历经百年历史,而咸辉便是李福堂老人的得意门生之一。
“棉絮画完全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农作物做材料,艺术灵感来源于民间民俗,朴实的风土民情做题材,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具有民俗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咸辉说,上世纪70到80年代,棉絮画广为大众熟知并深受喜爱。咸辉回忆,那时很多家里用的小物件,台式小圆镜的背面都是棉花制作的小猫、小狗、牡丹、花鸟等吉祥纹样,制作棉絮画的工艺厂也很多。
“我跟着师傅,从最普遍多见的花鸟做起,因为小时候擅长画画,所以上手也快些。把画做出来不难,可是要传神却不简单。”咸辉笑着说,“棉花虽然可塑性很强,但是需要你赋予它灵动性和生命力,每一幅画在制作时都需要调整不同技法去诠释画作。就是自己琢磨。那时厂里都是年轻人,大家就比着做。”
倾注“匠心”
才能抵御时光冲刷
“匠心”二字,“匠”为人为技,“心”为情为念。传统手艺的优劣均在匠人一念之间。那些倾注于作品之中的精神、情感,乃至魂魄,才能抵御住时光的冲刷。
传统的棉絮画大多庄重、优雅,画风已经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手工艺匠人研究出新的富有创意的画作。随着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棉絮画制作有了更多创新。
“好的东西是取其魂,融于当下。”也许这就是咸辉把自己的小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缘由之一。近几年,通过对棉絮画制作工艺的再挖掘再提升,在传统的工艺手法基础上,咸辉先后研发了双面透视玻璃棉絮画、四维立体彩棉塑、仿真花鸟棉絮画、二维立体棉絮画、儿童卡通棉画等极具特色的画作,同时还研发了很多棉花制作的旅游文创产品。
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和现代多元素文化的摩擦碰撞,带给了咸辉不少新灵感,也拓宽了棉絮画传承新途径。“我的文创代表作品有星空下的猫、天鹅湖、禅意莲等,还有与宁夏微元素文化公司合作的‘星空下的丝绸之路’‘四维立体彩棉塑沙漠骆驼’‘小黄鸭’等产品。平时,还会有一些喜欢棉絮画的朋友,来找我定制棉絮画作品。最近和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中心合作,对方在深圳开启体验制作棉絮画活动,我在西安对现场的棉絮画制作情况做远程授课指导。”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咸辉说好手艺不该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又单一独立的,她愿意把自己的所学所做教给身边的朋友,或是做成小物件被他人买走。“虽然我是个平凡的手艺人,但我卖的不是装饰品,而是纪念物。我卖的是棉絮画这门手艺和棉絮画的名声,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认识棉絮画,了解中华文化之美。”
为棉絮画
传承创新再发力
当年很多人都会棉絮画技艺,随着时间流逝,棉絮画流传地延安、宝鸡、西安等地,专业从事这种技艺的人一度越来越少。如今,随着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被重新拉回大众视野。棉絮画作品这些大家眼中曾经的老物件,如今已变成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
“棉絮画发展遇到了好时候。”咸辉说,“经过碑林区文化局、碑林文化馆、省市非遗保护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搭建文化传播平台、积极对接推广展示活动、开发体验课程,让棉絮画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咸辉不仅在铁五小任教棉絮画教学,还在白鹿原民俗村研学基地教授棉絮画。“在新时代研发新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推陈出新,及时调整传授方式。内容不变方式要变,多元多样自然就会有趣些。”
咸辉说她是个大梦想家,她想把自己一肚子的故事和学到的手艺教给身边更多的人,她还想把棉絮画创作再翻新,做出更多新花样。“万变不离其宗。就像国画每一代的传承都会开创新的绘画技法一样,虽然技法多了、表达形式花哨了,但是‘主航道’没变,棉絮画也是如此。”
文/记者王江黎图/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拓玲)为进一步提升广大青年的电子商务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培育本土电商人才,加快推动西安市青年电子商务工作...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