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梦丹(左三)与团队成员在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进度4月12日,记者来到杨陵区崔西沟村,崭新的柏油马路,富有陕西特色的文化墙,道路两旁的丛丛绿荫,村子西北角一辆“幸福号火车头”大水罐高高耸立,村口的“崔西沟生态民俗村”牌匾熠熠生辉,这一切让崔西沟村在乡村发展中呈现出一片崭新气象。
24岁的夏梦丹是崔西沟村驻村规划师,一大早便在村里检查着工作,村民热情地打着招呼,时不时向她反馈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夏梦丹会耐心地用笔记录下来,回到办公室,与团队协商解决之策。
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斗乡建团队第三批学员,夏梦丹的工作量虽然没有那么繁重,但依然兢兢业业。自去年6月入村以来,接手师兄师姐任务交接棒,从紧张工作到游刃有余,体现了团队在工作中的尽职尽责与默契配合。
“我的上一届师兄乔壮壮,是首批入村规划师,那时村里环境相对落后,吃住都在村委会,有的还住在简易的板房里,条件艰苦,但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团队拿出了上百张图纸和设计方案,与政府沟通,召开村委会,将新农村方案牢牢植入了村民心中。”夏梦丹说道。
因为夏梦丹是新成员,乔壮壮每天带着她在村里勘察,介绍村里情况。起初在环村道路建设中,设计好的方案,在施工时却遇到了麻烦。“环村路下面的排水管道,由于位置较浅,影响绿化施工,只好临时重新调整。”从设计图纸到现场施工,他们奔波在政府与村委会之间,联系协商,耐心劝导,直到问题解决。
夏梦丹说,她是四川人,在陕西农村待久了,很快学会了一个动作——蹲着吃饭,接地气的姿态让他们与当地人很快拉近了关系。
1月2日,乔壮壮被诊断出急性白血病,他曾驻村的崔西沟村了解到情况后,村委会立即上报区政府,在村里举行捐款仪式。贴出告示的第二天,村民顶着刺骨寒风自发为其捐款。带着温暖的祝福,乔壮壮被送往北京接受治疗。
如今在杨凌的农村中,经常会有两三人组成的大学生队伍,在村子各个角落进行规划设计,村民由最初的陌生感转变成了亲切感。
在驻村规划中,负责人王瑾告诉记者,让年轻人走出校门,是不同于课堂式的教育方式,在此次乡建团队驻村工作中,可以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在知识上的想象空间,增加实践能力,丰富社会经验。正是这样一群90后成员,参与完成了杨凌示范区5个重点村、8个提升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并开展全过程“陪伴式乡建”,为杨凌开拓乡村发展之路,实现陕西省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新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孙建恒本报记者薛保华
新闻推荐
张天伟放飞造型各异的风筝。本报记者戴吉坤摄本报记者孙超从2012年开始,每天吃完早饭,张天伟就会准时出现在离家不远的玉祥...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