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剪窗花、蒸花馍、作年画……腊八刚过,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新年欢欢喜喜的气氛在不经意间流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总会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就像印刷的春联,似乎缺了点味道儿。中国年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似乎越来越少,“找回年味”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同期盼。为此,本期“乐活”走访了3位民间艺人,希望通过他们的分享,带您重温儿时记忆。
花馍飘香如意吉祥
春节临近,陕西花馍成了年节紧俏品,面花艺人忙着赶制,以供应节日市场。与生意人不同,在外忙活了一年的党会莉,只想忙里偷闲回洛川老家带带孙子,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哪来的清闲啊,回老家更忙!
让党会莉“更忙”的事,就是捏花馍。
花馍又叫面花,从前“老陕”走亲访友都少不了它。而今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已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花馍了。
在西安市永兴坊高新店,捏花馍高手党会莉坚持手捏面花传承古老民俗,经她手捏出的花、鸟、龙、凤等活灵活现。
“明天村里有人结婚,人家在我这订了花馍,我得赶紧做。”1月16日晚11点半,党会莉还在忙着做面花,通过视频连线记者看到,一个个面团经她揉捏修剪,变成了鲜艳的花朵、栩栩如生的龙凤、红艳艳的报喜鸟……
今年55岁的党会莉,是“洛川面花”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心灵手巧的她,从十几岁起就跟着母亲学做花馍,二十几岁就掌握了面花制作技艺。30多年来,在洛川县城内外,人们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过寿、孩子百天等,首先就会想到找党会莉做面花。一件件纯朴自然、惟妙惟肖、喜庆吉祥的面花,在她手中精彩绽放。
为了让面花制作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党会莉组建了洛川面花协会,还每年带一些学徒,让面花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郝静/文)
春联里的“新”年味儿
“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腊月初八,65岁的兆云和妻子起了个大早。听说西安市兴善寺西街有写春联活动,兆云一方面想去交流学习写春联技巧,另一方面也想顺便看看今年有没有啥可写入春联的新内容。
兆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痴迷书法20多年,因为字写得漂亮,常有亲朋好友上门求字,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夕,他写的春联总是供不应求。
从兴善寺西街回到家后,兆云开始为写春联做准备。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红纸和墨汁,再将抄好的猪年新句放到书桌上方,继而提笔蘸墨,誊写一幅漂亮的行书对联。“上联:盘瓠辞岁报功去;下联:天蓬迎春献瑞来;横批:吉祥如意”。兆云一边提笔,一边念着“新鲜出炉”的对联。
“刚入腊月,就有人预定春联了。”兆云说,这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了手写春联,最近就有一个小伙子从网上找了副对子,找他帮着誊写。“上联:麦兜纳福年年嗨翻天;下联:佩奇献礼天天两开花”。看着对联内容,兆云有些摸不着头脑。
经过小伙子一番解释,兆云才弄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因为2019年是猪年,而对联中提到的麦兜和佩奇正是猪的卡通形象。这对子活泼而不失内涵,他觉得很有意思。“贴春联是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只要能让年轻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换一种贴近他们的方式,也是好事。”兆云笑道。(赵婧/文)
剪纸送祝福
每逢春节,人们把红色剪纸贴在墙上窗上,节日的气氛瞬间便被渲染得喜庆浓郁。
近日,在陕西老年大学重阳画会迎新茶话会上,72岁的刘世存又秀了一把她的团花剪纸技艺。只见她先将一张红纸对折几下,然后拿起一把圆耳剪刀上下翻飞地剪起来,不大一会儿功夫,一幅“百籽石榴迎新”剪纸团花便完成了。在场的老人们纷纷称赞,“手真巧啊!”
“我最喜欢剪团花,因为它有吉祥团圆美好寓意。”刘世存说,打小就喜欢剪纸,退休后常以剪纸交友,丰富业余生活。刘世存的团花剪纸无须纹样,图案由心而生,随性而剪,所以作品不受拘泥,乍看同属一类,细品各有千秋。
很多人都喜爱刘世存“原汁原味”又充满灵性的剪纸作品,左邻右舍都对她的剪纸作品大加赞赏。人们说:“有了她的窗花,才有浓浓的年味。”
面对大家的赞许,刘世存毫不吝啬,总会剪了窗花欣然相赠。平日里,她还会随身携带一些小作品,若在乘车时遇到主动让座的年轻人,便会赠送一些以示感谢。“剪纸,寄托着我对好心人的美好祝福。”刘世存说。
春节临近,刘世存的儿女为她买来了红纸,今年她准备多剪些窗花送给亲朋好友。
(赵婧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维)1月19日,记者获悉,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近日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全省机构改革期间地质灾害应急...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