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飞波摄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刀阔斧,是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一个缩影。40年改革,陕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持续提高质量。陕西教育以浓墨重彩之笔绘就一幅群众满意、人人出彩的美丽画卷。
基础教育
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40年来,陕西以保障义务教育均衡为重点,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调整优化投入结构,持续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体、薄弱领域、关键环节倾斜,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特别是把促进均衡作为重中之重,以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为统领,按照“支持薄弱、补齐短板”的原则,统筹整合资源,2014年起,5年内规划支持5886所薄弱中小学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每年重点支持新建、改扩建100所城区学校,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政策,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高出国家基准定额200元,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为了解决群众关注的“入园难”问题,创新思路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通过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陕西的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公办幼儿园增加3106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6.83%,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60%,“入园贵”“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陕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5亿元,改善了5900多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省覆盖,惠及230万名在校学生。
高等教育
实现教育大众化
1978年,陕西共有普通高校30所,在校学生3.44万人;2018年,陕西省共有普通高校超过百所,在校学生118万多人,教职工10.40万人。
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数量超过40年前的3倍,在校学生超过40年前的34倍。可查数据显示,从1991年至今,陕西省高校共培养了超过661万名大学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作出了巨大贡献。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自从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后,陕西结合实际创造性抓落实,把国家“双一流”建设拓展为“四个一流”建设,在“一流大学”基础上增加“一流学院”,使得各个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都有建设一流高校的机会;在“一流学科”基础上增加“一流专业”,引导所有学校脚踏实地打牢教学基础。
2017年9月21日,国家出台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在陕的8所高校17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空军军医大学5所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陕西进入“双一流”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数字显示出陕西省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质量已进入大幅提升阶段。
民办教育
从量变到质变
波澜壮阔的40年岁月,陕西教育全面发力快速发展中,也闪耀着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身影。并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阔步向前。
1984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的成立标志着陕西省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成立,陕西省民办教育事业从此扬帆起航。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一大批全国著名的民办高校在三秦大地蓬勃发展,并不断发展壮大。陕西民办教育在数量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陕西省教育事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在4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特色凸显,实现了从“数量型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成为陕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发展需要力量,成就需要展示。2018年11月,由三秦都市报社、三秦网与陕西省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中国主流媒体教育联盟联合主办,西部少儿网协办,搜狐网教育频道鼎力支持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寻找陕西教育‘名校+’”全媒体推选活动重磅启动,短短两个月时间,活动得到了社会关注和读者点赞。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举范表示:“此次活动里的‘名校+’我理解更多的涵义应该是一种教育发展战略,不特指某一部分学校。\‘名校’的称谓也更多地隐含着高水平办学的理念体系、质量体系等,通过参与\‘名校+’战略促进各类学校共同发展才是目的,不以网络投票结果定\‘英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李成河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赵丽莉记者陶颖)昨日,陕西省青少年大数据平台上线启动,该平台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搭...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