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旺去看望老人,与老人聊聊知心话。(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志愿服务不分团队,只要是好的活动,我都会去参加。”做志愿服务已经30年了,不论是当兵前,还是转业归来后,郭兴旺都一直坚持着做志愿服务的初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从一个人,到现在的一家三口人,志愿服务已经成了他们一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
本报记者宋永兴
置身公益,身体力行
最初,郭兴旺眼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很简单,看到大家哪里有需要就去帮帮。还记得第一次是去救火,当时郭兴旺还小,虽然只是在旁边帮帮忙,但这也为他后来的志愿服务道路奠定了基础。令郭兴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1995年在陕西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高大哥,高大哥家境困难,郭兴旺路过时总去他们家里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单位奖励的收音机也送给了对方。后来高大哥因为建房子摔下来导致瘫痪,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他便给了高大哥500元钱,“记忆十分深刻,部队提干后第一次发工资,觉得能帮助别人很有意义。”
在陕西时,郭兴旺在飞机场工作,他曾经去探望过的老人身体不好,郭兴旺就经常会去看望他们,老大爷病重时总是望着天空发呆。得知老人十分想念自己,郭兴旺专程来看望老人,没过几天大爷就去世了,郭兴旺还专门请假给老人送行。
各个学校、光荣院等地也都有郭兴旺的身影。多次跟一些家庭建立联系后,郭兴旺也慢慢懂得了老人们的心。“在老人最无助的时候,能跟他们说说话,他们就很知足了。”来到东营后,郭兴旺的志愿服务道路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虽然加入了多个志愿者团队,但郭兴旺总是说:“志愿服务不分团队,只要是好的活动,我都会去参加。”就像他说的,志愿服务是个大家庭,不分你我他。
带动家人,传递温暖
夫妻俩还住在仙河镇时,有一次郭兴旺外出,看到附近皮革城突发火灾便把三轮车放到一边,跑去帮忙了。回家后,他的脸上黑乎乎的,全身也都脏了。当时妻子看到他的样子,还埋怨了他几句。
郭兴旺每天忙里忙外、早出晚归,妻子张素梅也不知道他在忙什么,总说他不务正业。慢慢地,郭兴旺便想着带上妻子和女儿,让她们一起感受一下志愿氛围。2014年8月份是全家第一次去参加志愿活动,他们去康复中心看望自闭症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不能跟大家正常交流,时不时地还会流口水、流鼻涕,但女儿没有嫌弃他们,这让夫妻俩十分欣慰,“那时女儿才十来岁,知道把场地、玩具擦得特别干净,当时就想着做志愿肯定没错。”
“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了,思想层次提高了。”说起女儿郭诗航参加志愿服务的变化,张素梅感慨道。有次郭兴旺感冒了,咳嗽得厉害,在路上忍不住吐痰了,还被女儿“教育”了一番。看到女儿能有这样的变化,夫妻俩十分欣慰。
郭诗航也很有自己的主见,在活动中遇到不文明的事会主动上前劝阻。用夫妻俩的话来说,女儿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看到错的就会去纠正,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平日里走在路上,看到有人扔垃圾没扔进垃圾桶,她一定会捡起来重新放进去。郭诗航也十分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她还想着以后成立一支团队,以便更好地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资助山区儿童、爱心义卖、车站引导、医院导诊、关爱老石油、走访抗战老兵等活动都有一家人的身影,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了。他们还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亲戚们、单位的同事、女儿的同学都纷纷加入志愿队伍中了。还有不少人主动找来,问郭兴旺最近有没有志愿活动,表示自己也愿意去帮忙。一家人秉承着“实在的人做实在的事”的原则,在志愿服务的路上越走越远。
新闻推荐
进入冬季,又到了流感的高发季节,儿童发热的病例越来越多。陕西省友谊医院儿科刘菲医生提醒家长,儿童流感发生率是成人的1.5~...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