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齐小英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水污染防治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全省水环境质量取得阶段性改善,水质稳中向好。今年年初,省政协将这一主题列入11月月度协商议题活动,为助力陕西省打赢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凝心聚力、建言献策。
3月份以来,省政协陆续制定了月度协商专题调研方案;认真收集委员关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提案,全面了解委员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7月24日,省级有关部门向调研组成员通报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随后,省政协组织省级有关部门、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委员组成四个调研组,分赴榆林、宝鸡、渭南、安康四市实地调研,并赴江苏、江西两省进行专题考察学习。
在充分调研、论证、总结的基础上,11月8日,省政协召开座谈会广泛倾听各界声音。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代表、有关民主党派负责人及西安、咸阳、榆林、汉中市政协有关负责人会聚一堂,现场交流探讨,发表见解,共同为打赢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会诊把脉。
强化水污染防治
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是综合治理,科学施策,久久为功。
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鲜成军建议,各地要结合水资源实际,制定完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并做好与其他规划的相互衔接;要继续完善考核办法,继续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加大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循环发展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强化饮用水安全监管。同时,要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今年9月份,榆林市15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杨志先认为,水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环境,更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他建议,建立水污染防治共治格局,以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重拳整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健全水环境保护决策体系,恢复跨界河流的联合监测工作,建立省际之间的水污染会商机制,落实各级河长责任水域的治理目标任务、治理进展情况和考核问责要求等。
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
“目前,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方面,陕西省出台了相应的条例、标准和措施,群众饮用水安全较有保障。”委员们认为,饮水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需高度关注。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毛平宇认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为群众提供安全饮用水作为首要任务,教育引导社会各界树立保护水源意识;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落实水源地保护、水质净化、管网入户的监测监管;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已受污染的水环境修复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建设净水厂和管网。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必然产物,如不合理处置,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王丽香建议,要完善污泥处置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污泥处置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因地制宜确定污泥处置方式,尽快进行成果转化;完善污泥处置费用保障政策。
严抓水资源质量管理
“河长制是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只有落实好河长制,陕西省水资源质量才会进一步明显提高。”在实地调研中,委员们就此达成一致共识。
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处副处长张春玲表示,河流水质能否长期有保障的达标,关键要看河长制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履行河长职责,要把水质目标落实到每一条支流、每一个辖区、每一个断面,把治污措施和项目落实到各污染点源、排污单位和负责人;加快实施入河排污口布设规划;提高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水平。
针对延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管理,省政协常委、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敬喜建议,全流域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和水质提升工程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降低排放负荷。按照“安塞保好水、宝塔降负荷、延长稳提升”分区域重点施策。
谈到渭河水环境质量巩固再提高的话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金鹏康建议,应开展入河总磷污染普查,明确流域总磷削减目标;攻关污水深度除磷技术,推进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拓宽污水再生利用途径,制定污水资源化利用规范,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利用量。
新闻推荐
陕西省首家省级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挂牌成立本报讯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考核授权,11月29日,由陕西力源仪器设备检测有...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