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父子两代皆为唐代英才,久居长安。褚遂良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贞观年间曾任谏议大夫、中书令,太宗临终时,他与长孙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朝任过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是唐代一位宰相级的大书法家。因唐太宗时封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世称“褚河南”。
褚遂良上接二王,下开颜鲁公,是二王传统在初唐的典范,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法家”。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张怀瓘评价褚遂良的书法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
尤其是苏东坡在《题唐六家书后》一文中评价褚遂良“清远萧散”,表明了褚遂良一种与前人书法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以生命意识融入,追求意境之美,从“妍美功用”趋向以“风神骨气”为美的纯艺术转变。从笔法上看“清远萧散”,不衫不履中尤见率真性情,可谓极尽风流。
刘熙载在《书概》中对褚遂良评价甚高:“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广大教化主”5个字,确实够广够大,可证褚遂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举足轻重。
虞世南逝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徵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至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唯褚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雁塔圣教序》也称《慈恩寺圣教序》,是褚遂良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褚书的经典标准,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刻,分两石刻,分别嵌入唐慈恩寺大雁塔南门左右龛内。左龛内系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撰之序,右龛内系唐高宗李治所撰玄奘取经过程的记,二者均由褚遂良书,两碑相对而立,圣教序的文字稍小,较为端正。序碑额刻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文楷书21行,行42字;记碑额刻篆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文楷书20行,行40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右向左写。碑高148厘米,宽69厘米。碑冠下部刻有造型优美的佛、菩萨和四天王像,碑底刻有飞天舞乐图,碑两侧为富有变化的阴刻蔓草图案花纹。刻石者为万文韶。此碑保存完好无缺,字迹清晰,纹饰优美,字体瘦劲秀丽而时兼行草,间用分隶,具有丰神,是褚遂良晚年杰作。此碑一出,褚书成为一时风尚,甚为世人重视,现仍嵌存于西安大雁塔内。杜甫有诗:“书贵瘦硬方通神。”《雁塔圣教序》表现的正是这种“瘦硬通神”的审美趣味。
在继承书圣王羲之书法传统精髓上,宋代大书画家米芾评价褚书:“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在清乾隆皇帝所珍爱的八本《兰亭序》摹本中,至少有两件是归于褚遂良名下的。
褚遂良的书艺最为突出的特色为“空灵”。褚遂良不但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也是一位“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鲜明地体现出一种飞动之美。
在从政经历上看,褚遂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宠信。但褚遂良对太宗皇帝绝不是靠巴结献媚而受重用,而是以其正直行世处事。天宝六载(公元747年),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于忠虎吕聪)陕西省首届农机手跨区作业劳动竞赛活动赛出10名“王牌机手”。11月6日,在第25届杨凌农高会举办...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