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团在雪樵逝世地缅怀交流
贾永民
清末民初中国书法出现一批碑帖兼容的书法大家,如于右任、王雪樵、王世镗等。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碑厚奇茂朴的魏碑特征。这是因为时代书风流变,深受包世臣、康有为等代表的扬碑抑帖的书法风所影响。再就是他们作为北方人,受到地域生长环境的影响。总的来说,地域对于人的影响更多一些。北方的厚重风貌,人文的粗犷,行事为人的豪迈,需要一种书体来表达。魏碑的整体表现,更为精准地体现了北方人的审美标准,也就不经意间影响了北方书家的审美价值取向。
于右任有一首学习魏碑体验的诗,其中写道:“朝临石门铭,幕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人们难以理解,不就写个字吗,哭什么?这一哭,足见魏碑对于区域性书法精神的塑造是多么重要。它不仅仅只是一两文字和形态描画的问题,它决定了人文精神和人生成长的一致性,故有了于右任一哭。这也是中国书法最为绝妙的内涵,字在人心,物我两成。
说到现代魏碑书法,塞上书法大家王雪樵不可小觑。先生取法魏碑,与同时代的于右任先生一样,大致走了碑帖结合之路。作为西北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看到了自宋以后,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渐弱,先祖文明以及民族的文化根脉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冲击。作为文化人,他们从士的角度,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迷茫。尤其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惨败,再到八国联军入侵,伴随着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更是到了不堪回首的境地。因此,他们是站在振奋民族精神的视角学习魏碑,把书法的审美价值取向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品赏王雪樵的遗作,其中,谋篇布局,章法结体,都充盈着汉隶、魏碑的不朽因子,同时也贯穿着魏晋帖学的写意风骨,透露着沉雄拙朴的艺术气息。
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呻吟语》中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正是对于时代的认知、自我的文化诉求,以及期望用文化进行社会担当的意识,使王雪樵先生对深沉厚重的审美理念有了孜孜不倦的追求,魏碑的大风气象、捭阖雄浑吸引着他,才使他的书法作品有了现在的模样,纯正不媚,庄重大方。
王雪樵的书法体现出的是一种熟达章法核心的力道和把握,有了师碑无碑的境界,这跟他的精于学、耐得寂寞是分不开的。王雪樵先生临池很用功,每日凌晨把临帖习字作为首要任务来做,具有“日拱一卒”的精神。正因为刻意的训练,才使他的作品有了技术层面的强有力的支撑和突破。陕西地方志称其“近代书家,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成年之后,矢志书法……”,敏而好学,刻苦钻研,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却是一个复杂的执着探索渠道。王雪樵先生的书法成就也告诉后来者:用刻苦的方式学习不成功都难。
具有了精神内涵,拥有了艰苦的探索,书法便与书法家合为一体,浑然天成了。用书如其人、如其性、如其志来研究王雪樵的书法再恰当不过了。其人生阅历——求学、入仕、归隐,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他其实就是用手中的笔,表现着自己的胸怀。犹如武者,行剑为侠,啸傲于雄关大漠;每每品赏王雪樵先生书法,总能让人沉静,其沉雄厚重的书法是风雨中生长、苦难中开花的果实,是其诚恳的处事风格和高贵的品性修养的真实表达。
现今的书法学习,我们作为后辈书写者,应该认真地向前辈学习,特别是向王雪樵先生这样的时代的书法悟道者学习。王雪樵先生对吾辈的启示,首先,我们习练书法,要谋道而动,遵循时代精神和书法源流,执着精进,用不疯魔不成活的作风去追求,就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理想和探索;其次,学习书法,修养学识是第一位的,技法是为其服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思考和刻意训练。思考,是通其精髓,知道书法的奥妙所在,看到书法的结构美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训练是将技术与意识统一的过程,王先生的作品,形神兼备,就是思考和训练最高的组合和融汇。
认真走好碑帖结合之路。在作品中既要有金石气也要有书卷气。书法大家白蕉说:“碑与帖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碑沉着端厚而重点画;帖稳秀清洁而重使转,碑宏肆、帖萧散。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书法宏肆萧散,乃见神采。”看王雪樵书法作品,碑帖精神,都有表现,风范不俗。王雪樵先生的书法作品和人生经历,也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精神风貌,做好当下,并以作品关照后世,真不简单。这也是我们后辈学书之人需要展眼未来,不囿于时代局限的警示吧。
新闻推荐
出发。当天最小的选手6岁的何嘉轩和妈妈张改霞完成比赛。本报记者李艳文/图7月28日,由铜川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玉华宫管理...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