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讣告,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博士于7月10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166所中学、93所大学、41所小学,都受过他的捐赠。他不是捐钱最多的,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
白手起家
16岁弃学从商 成香港“皮革大王”
1919年,田家炳在广东大埔出生。1935年,田家炳父亲就去世了,当时他还不到16岁。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刚刚读到初二的他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成为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1937年,18岁的田家炳远赴越南推销家乡瓷土,1939年转往印度尼西亚从事树胶工业。为了让儿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于1959年毅然举家迁到香港,在新界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
在自己的孩子还睡着拥挤的上下铺时,田家炳就开始关心别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热心慈善
捐出8成资产
基金会90%捐款用于教育
1982年,已是亿万富豪的田家炳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其价值相当于他所有资产的八成,建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专事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田家炳曾公开表示将慈善公益视为“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1984年,他更是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在田家炳多项公益事业中,教育是他最为看重的,其占捐资比例高达90%。据田家炳基金会统计,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对于自己的“教育”情结,田家炳曾表示,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
此外,田家炳基金会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因为“能在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简朴低调
为做慈善卖掉“花园式豪宅”
住出租屋坐地铁
相比于在慈善事业上的慷慨,田家炳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深居简出,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对此,他坦然表示,钱“够用”就好,希望省下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2001年香港“金融风暴”后,田家炳为了多捐助内地建学校,把自己原本居住了37年的“花园式豪宅”卖掉,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每天坐地铁上班。
此外,田家炳一生获誉无数,在香港获得过“感动香港十大人物”“爱心奖”等奖项,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全国范围内,也曾被数十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院士头衔或聘为荣誉教授;被内地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为人低调的他还曾婉拒杰出华人奖以及在北京举办的表彰对国家有贡献人士的各种形式邀请,“我所付出的每一笔捐献,都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无形的满足和快乐,不想再得到其他什么了。”综合
田家炳曾在陕西捐建4所中学
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在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白水也有4所田家炳中学。此外,田家炳基金会项目还在陕西资助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
据了解,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是由田家炳先生出资600万元建成,2000年5月大楼落成。2004年9月9日上午,田家炳先生曾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青年学子亲切座谈,即将离开时,他对聚集在身旁的学生说:“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时刻,即2004年9月9日上午,在田家炳教育书院的这个教室里,你们见到了一个老人家。他叫田家炳,他来自香港,他是做小生意的。他盼望你们能够认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毕业后务必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
2011年田家炳基金会资助50万元人民币,委托陕西师范大学与省内4所田家炳中学建立长远伙伴协作关系,负责田家炳中学的教师培训、教育实验和学术研究。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新闻推荐
2006年,汉调桄桄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陕南地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桄桄戏,是川陕文化浓墨重彩的篇章。我每...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