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汉调桄桄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陕南地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桄桄戏,是川陕文化浓墨重彩的篇章。我每次到陕南,必要追寻桄桄戏过把瘾!”华商论坛网友“岁月长核”如是说。为了让更多如他一样的读者了解到那些发生在三秦大地上动人的非遗坚守故事,由华商报社联合西安秦腔剧院、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国风秦韵——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在6月至8月间,将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最美非遗传承者”,并与您共同梳理陕西非遗发展脉络。
汉调桄桄: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提起“桄桄”,陕南流传有这样的谚语:“吃面要吃饼饼,看戏要看桄桄。”汉调桄桄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在陕南汉中土生土长,从宋代传承至今,代表了秦巴地区人民温和典雅、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
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陕西著名的秦腔艺术家苏育民(1917-1966),生前曾专门写过文章,这样评价:“汉调桄桄给我强烈而鲜明的感觉,就是它不但保留了秦腔中一些原始的、固有的风格,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虽然现在汉调桄桄的演员们演出机会越来越多,新戏也在增加,但男演员一直比较缺乏,不少本应属于男演员的角色由女演员反串,传承依旧不容乐观。
扩大非遗传播“朋友圈”是一种生活方式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央视推出一台别开生面的“非遗公开课”:奉贤滚灯、二十四节气、口技等非遗项目,与时装秀、灯光秀等新颖的表现形式完美融合,再结合专家讲授、嘉宾体验,向观众生动阐释什么是“非遗”和为什么要保护“非遗”,“非遗”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它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只有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践,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非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表示,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入非遗传播事业,不断扩大非遗传播“朋友圈”。
在此,我们欢迎您通过新闻热线、邮件等方式,推荐陕西省非遗传承者不为人知的非遗坚守故事,以初心致匠心,共同为陕西非遗发展助力。
>>推荐形式
1.人物故事(请注明姓名、年龄、拿手的非遗项目、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
2.来稿请发送至hsbkfqgzs@126.com或致电029-62502897,纸质来稿请寄送至: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3001华商文化传媒中心9楼公共传播中心(收)华商报记者 陈梦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维)当前,全省各地已进入主汛期,持续降雨导致山洪及泥石流、滑塌等灾害多发;加之进入暑期和旅游旺季,人员出行大量...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