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玮
当各大卫视的“真人秀”成霸屏之势的时候,央视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总能如一股清泉,在聒噪、炒作和浅薄中,让人怦然心动,甚至于潸然泪下,譬如《国家宝藏》,譬如《经典咏流传》,譬如《中国诗词大会》。而在这个鲜花开满大地的五月,《朗读者》第二季正式回归了。
关于“朗读者”这三个字,主持人董卿是这样解读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这个节目就是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用出声的阅读方式传达内心的情感,让无数优质文学回归到生活的语境,从而实现由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节目初衷。这个节目不靠说教和煽情,一切皆娓娓道来,如一堂关于知识的教育课,关于爱的教育课,关于情的教育课,让我们愿意从纷杂的尘事中跳脱出来,去阅读关于一个人的心理历程。
首期《朗读者》的主题是“初心”。所谓初心就是最初追求美好事物的那份心,最初坚持不弃的那份心。初心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无论初心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的行走中,一直没有忘记它,摒弃它,一直把它带在情怀和坚持中。
本期的嘉宾贾平凹毋庸置疑已是中国文坛的大家,只是我们很少能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他。去年,他的作品《写给母亲》曾被演员斯琴高娃在《朗读者》第一季中朗读,感动了亿万观众。《朗读者》第二季中,贾平凹来了,屏幕上的他略显拘谨和“青涩”,操着一口陕西话,谈起自己关于文学的初心。
贾平凹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周遭的生长环境很少能看到书,但他自身对知识和文学的渴求,使他不放过身边的任何一页纸片,甚至于窘迫地从亲戚家偷回《红楼梦》来看。贾平凹没有提及《红楼梦》对他文学的影响,我们却可以从他的诸多作品中看出,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对他语言风格和题材选择的影响。
贾平凹从年少时便开始写作,甚至可以称为有目的地创作。大学期间他已经写了两大木箱的稿子。期间多的是退稿信,间或也有文章发表的喜悦。勤奋而高产的贾平凹,从197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一双袜子》算起,在过去的45年里,他已经写了1500万字,并且以两年一部的速度完成了十六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这种对写作的热爱,对家乡秦岭人物、风景、民俗的细致描摹,是他一生与文字踏实、熟稔、亲热相处的模式,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宿命和初心。
看着电视屏幕上的贾平凹,听他讲述文学路上的艰难与坚持,我仿若看到了自己。
差不多三十年前,我还是一名高中生时,偶然从书店里买了一本贾平凹的散文集。我记得那本书很厚,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书皮是淡淡的蓝青色。彼时初识贾平凹的文章,但却立即被他如白月光、如清溪水般雅淡自然的美文所吸引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和细节,一棵树,一阵风,一块石头,都可以被他拿来随意作文。看似顺手拈来,实则清灵细腻,平实从容。那水墨画般的文字里,无不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和对美的追求。这些充满空灵之感的文字成了我那时重要的精神食粮,反复阅读,沉浸其间,常常不自觉地在书本的留白处写下稚气却情致的眉批,甚至于写作文也模仿他的文风。如今我已人到中年,他的书仍是我购买和阅读的首选,这也许也是一种执着的初心吧。
读了贾平凹的文字,年少的心里也常有莫名的冲动,想让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当时我们县城有一份文艺小报,在我的心目中,那无疑就是最高的文学殿堂了。我心怀赤诚地写了一首诗,郑重其事地投入邮筒。十几天焦灼的等待和满心期许过后,我收到了退稿信。虽然有些气馁和失望,我还是饶有兴致地写了一篇关于写稿、投稿、退稿三部曲的作文,也算是纪念一次勇敢的尝试。
如今,在疏离文字二十年后,我又重新拿起了笔,开始记录生活中的感受、聆听以及领悟。无论这些文字发表与否,我都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点坐标,希望它能串起我只有前行、没有自由倒带的生活。
坚持初心,勿忘来处。年少时的梦,纯净且纯粹,内心风景的美好也许需要一辈子的不妥协和不懈怠来实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努力过,奋斗过,探索过,才能尘埃落定,梦想花开。守望初心,守望一份大气和美丽,守望一份平静和修行,这份守望,值得一生拥有。
新闻推荐
举世瞩目的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将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境内11座城市举行,为了共享、传递世界杯所蕴含的独特的体育精神,进一步推动陕西省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及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陕西省...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