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讯(记者张成龙实习生邓小昀)昨日上午,陕西省慈善协会的“救急难“项目培训会议在西安召开,此次会议主要为推广“救急难”项目救助,陕西户籍的贫困家庭遇大病或急难可向当地区县民政部门申请,全省各地市民政局、慈善协会共250余人参加会议。28岁的王女士是榆林人,她于2017年7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2(Ph阴性),之后一直进行化疗治疗。王女士丈夫平时以打工谋生,收入只能维持家庭的最基本的日常开销,他们还有一个年幼的儿子需要人照看,王女士生病后花费40多万元,全家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医院建议王女士进行骨髓移植,但由于骨髓移植花费巨大,她原本打算放弃。今年2月,王女士家属在当地民政部门得知一个名为“救急难”的项目,随后立即申请。3月6日,王女士申请到了“救急难”5万元救助金,其家属又筹措了部分医疗费,随后给王女士进行了骨髓配型并配型成功,目前王女士已经做了手术,恢复良好。
据了解,“救急难”项目是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慈善协会合作开展的针对大病救助、急难救助的项目。省慈善协会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救急难”项目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网络筹款、有项目执行能力的社会团体认领以及民政部门专项资金救助三种方式。
谁能申请?
该项目救助对象主要针对具有陕西省户籍,因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意外伤害导致经济支出过大,在得到各种补偿、保险、救助等资金后,家庭基本生活仍存在困难的家庭;因患危重症疾病,在得到各种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帮困资金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数额仍然巨大,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家庭;其他情况造成家庭生活难以维持的家庭以及经县(区)民政局认定的其他救助对象。
如何申请?
申请“救急难”项目救助首先需要在当地区县民政部门进行申请、初审,由区县民政部门将申请人资料上传到“陕西省救急难平台”上,然后由省慈善协会“救急难”项目办公室组织医疗专家团队对上报资料进行专家评审,预估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所需费用,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申请将发布在“救急难”项目网站供相关组织认领实施;对不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项目办会将其申请退回区县民政部门。
需要些啥?
申请“救急难”项目救助需要提供共同居住的家庭所有成员户口簿、身份证、残疾证、学生证(或入学通知书)、就业状况证明、收入状况证明、劳动能力状况证明、养老保险证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证明、按有关政策领取一次性补助费的数额及用途证明等资料。如是大病申请,还需提供诊断证明书、医保报销凭证等。
怎么使用?
据介绍,对于那些符合条件的救助者实施拨款救助,这些钱也不会给到救助者手中,而是直接给到其就诊的医院或购买药品的药房。项目办会严格按照《关于开展“救急难”项目的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严把入口关,严格标准,规范操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代泽均)5月3日,由省环保厅、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团省委和省作协联合主办的陕西省首届大学生生态文学创作大赛评审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行。本届大赛作为6·5世界环境日系列...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