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闻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陕西新闻 > 正文

陕西发现5800多年前北方水稻栽培证据

来源:渭南日报 2018-04-13 01:13   https://www.yybnet.net/

  新华社西安4月12日电(记者秦汉元姚友明)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人口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论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稻作农业向外传播的时间与过程还存在疑问与分歧。日前经过科学手段分析,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为研究水稻种植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东阳遗址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渭河下游,是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遗迹。考古工作者在灰坑中依据地层与堆积单位的叠压情况,自下而上按照一定间隔逐层提取了植硅体样本并采集了土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妍说,植硅体是硅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颗粒,科学家可以用植硅体的形态特征来区分不同植物或不同组织。根据对植硅体的鉴定与大植物的浮选结果,研究者可以对先民的农业种植情况进行分析。

  大植物浮选后,研究者在66粒炭化种子中发现了8粒炭化水稻。研究者经过观察,发现了水稻扇形的鱼鳞状纹饰,呈现出典型的驯化形态,说明先民食用的是种植稻而非野生稻。“从植硅体的鉴定结果来说,黍和粟占比最高,水稻比例虽然较低,但我们发现了来自水稻叶片、稃壳、茎秆等不同部位的植硅体遗存。”吴妍说。

  如何判断水稻是本地培植而非从外地输入?参与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说,来自叶片、稃壳、茎秆等不同部位的水稻植硅体遗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本地栽培链条,很大程度上说明水稻并非是靠交换与贸易取得的。“大量属于稃壳的双峰形植硅体出现在灰坑中,很可能说明先民采用了摘穗的方式来收获水稻。”

  陕西关中地区是环境考古学研究较多的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到中期的关中地区气候暖湿,降水量丰富,呈现出草原森林为主的植被景观,客观上为水稻栽培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日益增长的聚落人口也提升了粮食需求量,促进了关中稻作农业的发展。许卫红说,仰韶文化早中期的东阳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并少量栽培水稻,对研究水稻起源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闻推荐

陕西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50% 以上家庭实际入住

据新华社西安4月9日电(记者郑昕)记者9日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今年陕西将重点抓好项目建设、后续脱贫产业发展、聚焦深度贫困等8项工作,确保“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基础服务设...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陕西发现5800多年前北方水稻栽培证据)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