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闻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陕西新闻 > 正文

陕西省器官捐献协调员 6年帮千余患者获新生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17-12-24 02:21   https://www.yybnet.net/

刘林娟回忆以前和家属沟通时的情景不禁流泪

本报记者党运实习生刘艳摄

这是一个听上去并不光鲜的职业,时常会伴随着误会、恶言甚至辱骂。

他们每天奔波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希望和绝望之间,为逝者与生者打通一条条通道,为生命搭桥,让爱延续。

他们是器官捐献协调员,是生与死的“摆渡人”。

2010年3月,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1年7月,陕西省被确定为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省份。6年过去,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有400多例,使1000多名患者重获新生。

近日,三秦都市报记者走进西安交大一附院,对话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听她讲述这背后的冷暖人生,和器官捐献观念的演变。

曾被患者家属团团围住

在我国公民器官自愿捐献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天使女孩”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2年11月9日,广州。几位身穿手术服的医护人员摘下口罩,向手术台上一位17岁的女孩致敬。女孩因车祸离世,为了实现她生前的心愿,父母捐献了她的肝脏、双肾和眼角膜,拯救了3个人的生命,让两人重见光明。

同样在2012年,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护士刘林娟,进入肾移植科器官捐献协调办公室,成为一名协调员。

这个团队由9位医护人员组成,有评估医生,还有专职协调员,均取得国家认证的器官捐献协调员资质。

“每一次,都像是灵魂的洗礼。”多年的护士经历,让刘林娟比常人更能直观理解“器官捐献”的急迫。她说,自己在ICU见过很多患者,包括一些年轻人,都在等待匹配的移植器官,有的就在等待中死去。

但是,在刚刚担任协调员时,她的心里还是很忐忑,“死生是大事,你开口和患者家属沟通时,会触及到很多忌讳。”

事实上,家属的不理解,除了源自对亲人罹难的悲痛情绪、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还包含对这些“协调员”动机的怀疑。

刘林娟至今记得自己遇到的第一位潜在捐献者。这是一个年轻小伙,因为一氧化碳中毒,生命垂危。

她上前与小伙的家人沟通,刚刚说出“捐献”两个字,便被患者的家人团团围住,“沟通以失败告终。”后来,小伙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家属提出了想捐献部分器官。

遗憾的是,这时已经错过了移植时机。“从遗体上取下的器官需在血液流通的情况下立即灌注,才能保存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人心跳停止、死亡几分钟以后,血块完全凝结,器官就不能用于移植了。”

器官捐献协调员走向专业化

由于器官的捐献与分配,涉及到文化、伦理、法制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器官捐献曾走过一段漫长的“冰河期”。

除了家属的因素,另一重“考验”还包含对捐献者的身体评估。“捐赠只能发生在捐献者死亡之后、器官衰竭之前,并且原发病为脑外伤、脑出血、颅脑肿瘤等脑部疾病,一旦患者自身脏器出现病变就不能移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器官捐献协调员正是器官从获取到移植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他们不仅要完成供体器官发掘、术前供体评估,还得与病人家属沟通普及器官捐献相关事宜,协助完成整个捐献过程。

“成为一名合格的器官捐献协调员,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流程。”刘林娟说,医学相关学科毕业且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才能进行申请,经过资质认定审核通过后,再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还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沟通技巧,还有模拟现场等。”

自2010年以来,随着专业培训和考核,协调员正走上专业化、职业化道路,越来越多具备医学背景的人成为器官捐献协调员。“一例器官捐献,平均要跑3—5趟,时间短的一天就协调成功了,时间长的要协调一个月。”为了提高器官捐献的成功率,刘林娟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倾听者”,等做通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完全信任,确认生命不可逆后,才会慢慢引入到器官移植的话题上来。

而对于捐献者家属来说,捐献的动力或许更多来源于他们对于亲人的爱,他们想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亲人的生命,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想把爱留住。“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器官捐献协调是一项合情合理合法的公益事业,还原的是真实的人性,淳朴善良,体现出的是爱和温暖。”

器官捐献观念的演变

5年来,像刘林娟这样的协调员,推动并见证了陕西省器官捐献观念的演变。

全省160多家医院,刘林娟几乎都去过,并且和300多名危重病人家属进行过协商沟通,成功率在30%左右。

她的直观感受是,相比2010年前后,公众对器官捐献的接受度提高了很多倍。一开始,被患者家属和医生拒之门外是家常便饭。现在刘林娟每周都能接到主动咨询及提供线索的电话,这些人大多是退休干部、老党员和高级知识分子。

刘林娟协调的最小的捐献者,是出生才几个小时的婴儿,“孩子的父母有一种感情的转移,他们看到另一个孩子带着自己孩子身体的一部分去上学,就好像自己的孩子还活着。”

刘林娟说,推动器官捐献这项工作不仅要病人家属理解,还要依靠更多的医护人员的推动,“很多家属会偏执地认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就是一味地索取,没有任何人情味,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纠正大众的偏见,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这项公益事业。”

今年10月,一名40岁的患者突发晕厥,被送到医院后诊断为颅内出血,抢救无效后死亡。

因为生前各脏器功能良好,为了延续逝者的生命,家人依照其生前意愿将心脏、肺脏、肝脏、双肾捐献。

西安交大一附院移植团队兵分三路,“零时间”内联系5位配型成功患者住院,组织医疗团队奔赴逝者医院取器官,同时联系麻醉手术部安排手术并进行各项移植手术准备。在接到通知后,麻醉手术部迅速集结,十数位麻醉医师分别组成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移植团队。

经过紧张的手术,5位患者终于获得新生。“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很伟大,也很有力量。”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三秦都市报记者了解到,为建立健全捐献信息网络,畅通捐献渠道,及时发现潜在捐献源,西安市红十字会从去年起,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了人体器官捐献信息员队伍,并组建了首批5支社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目的是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工作向社区纵深发展,让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参与到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中。

西安交大一附院肾病医院院长、肾移植科首席专家薛武军接受采访时说,器官捐献移植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器官供体短缺也是目前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因此,建立科学的器官捐献模式,挽救等待着器官移植的生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刘林娟记得,有一个13岁的男孩因车祸导致脑出血,送医时已经奄奄一息,男孩的父母抱头痛哭。后来孩子病情急剧恶化,夫妻俩情绪更加失控拒绝捐献。

6个小时过去了,经刘林娟安抚后,夫妻俩的情绪逐渐平静。刘林娟跟孩子的母亲说:“孩子是你们的心头肉,用另一种方式让孩子活着,带走他身体的一部分,将来给你们也留个念想。”夫妻俩商量后,逐渐接受了刘林娟的建议,最终在捐献同意书上签了字。

“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的、无偿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刘林娟说,作为一位有爱心的公民,将自己最后的、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社会,亦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

本报记者宋雨 实习生孙忱 梁宵

新闻推荐

省国资系统“合力团”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如今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在这项关乎民生幸福的任务中,省国资委、省属企业、驻陕央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各方面优势,以***和产业扶贫为抓手,为...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高校千人饺子宴2017-12-23 08:06
评论:(陕西省器官捐献协调员 6年帮千余患者获新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