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曹瑞雪 贾小昭 记者 王天洋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爱玩泥巴,长大后还真玩出点儿名堂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有归宿。我决心扎根黄土高原,一辈子在这儿工作,实现自己的抱负。
——邵明安 11月28日早上,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年度新当选中科院院士的颁证仪式即将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邵明安在这里遇上了当年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同学——同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称号的复旦大学教授龚新高。老同学相见,分外亲切,龚教授打趣道:“哟,‘玩泥巴\’的来了。”
邵明安,人称“玩泥巴”的教授,他三十年如一日扎根三秦大地,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作出了卓越贡献。
情系黄土高原
1978年9月,邵明安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2年初,尚未毕业的他打算报考研究生。老师建议他报考最擅长的理论物理,可邵明安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执意把农业和物理结合起来考虑,最终报考了位于陕西的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土壤物理专业。
1983年9月,在导师的建议下选择了“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研究”这一国际前沿学术命题后,邵明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后来的两年里干脆住进了温室。他白天试验观测,晚上整理资料。
在推算土壤导水参数时,他感觉通常所用的通过试验直接测定或通过数据计算求解的办法太过繁冗和费时,于是昼思夜想,苦苦推算,终于研究出根据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推求土壤导水参数的新方法,引起了同行的关注。此后的《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动力学模式》《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等论文,先后在我国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际旱地农业学术讨论会和中国土壤学会年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水平。1988年9月,邵明安获得首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就这样,他冲向了土壤物理学科领域的前沿。
两返黄土高原
1989年元月,工作3年即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的邵明安赴英国里丁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研究条件使他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统一体”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更多地了解欧洲发达国家土壤物理学的进展情况,他还抓住机会赴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考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在一次意大利召开的国际土壤物理学术研讨会上,他作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应用及滞后效应影响》的报告,得到与会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的充分肯定。1990年6月,他谢绝了前往美国工作的邀请,提前回到祖国,回到水保所,重返黄土高原。
1992年11月,邵明安赴美国访问,进行“根系中水分和溶质运动”的合作研究。在此期间他攻读了博士学位,成为美国科协会员、美国土壤学会会员。有人说他大概不会回来了,还有人说即便回来,他也不会再回陕西了。可是,这个在学生时代就立志要为黄土高原农业研究尽微薄之力的学子,在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次日就捧着学位证书,带着一箱箱书和资料,带着对黄土高原土壤物理研究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再一次踏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土地。
扎根黄土高原
回国后的邵明安,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等职。他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将国外科研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入实验室,回报祖国,培养人才。
1996年11月,他的《广义相似论确定土壤水分扩散系数》一文在《SoilScience》上以首篇位置发表。世界著名的土壤物理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Parlange教授在《SoilScience》上为此文作了专门评述,认为邵明安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并指出该理论还有更大的应用范围。接下来,邵明安又将目光投向更宏观的领域,立志在西北地区粮食生产、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方面再创辉煌。
此后,邵明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主要论著372篇,其中被SCI收录112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6项,获得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成绩逐渐累积,但邵明安始终不忘自己还是老师。在忙于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他先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地理资源所等单位开课,讲授土壤物理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等5门课程。他曾经获得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还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称号。
接受采访时,邵明安乐呵呵地说:“熟悉的人都说我是‘玩泥巴\’的,我这个‘玩泥巴\’的还真玩出点儿名堂来了。”话语虽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表达的却是一个三秦学者的赤诚之心。
新闻推荐
近日,农行陕西省分行成功向陕西某泵阀科技及某天然制品公司发放税银通贷款400万元,不仅解了客户发展的燃眉之急,而且以创新产品服务有效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深受客户好评。据了解,截至目前,该行小微...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