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窝古井
□文/图周媛
随着自来水的普及,过去大多数的水井被填埋而无踪无影了,特别是明清、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老井更是凤毛麟角。在西安市鄠邑区涝店镇龙窝村龙窝酒坊院内,有一口明代开凿的老井,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不久前我去鄠邑区时见到了这口井。
此龙窝酒坊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龙窝村南边县道的西侧。这口井静置于院内的一角,不甚起眼,井口直径五六十厘米,深十五米左右。井台呈圆形,离地三十多厘米,用石头砌成,结实坚固,透着古朴的气息。井后立有一块大石头,上面镌刻着“龙窝古井”四字。最有意思的是石头的背面,刻有四句话,像诗,更像顺口溜:“老龙卧古井,□□□□仙。但知酒中趣,勿与他人传。”旁边注明“平凹”题,一看就是出自著名作家贾平凹之手,其寓意有趣,让人琢磨。探头望井下,凉气扑面,发现井里还有水,水面反射出亮光。井旁有一块大石盘,须两人合力方能搬起,这是平时用来盖井口的,以防雨水或脏东西落入井中。
距井口两米远,卧有一龙头。据介绍,早先古井前确实卧有一龙头,后来被毁,现在这个龙头是按原样仿制的,造型生动。
酒坊大门外立有一石碑,上面注明“古井为明代所凿”,具体是哪一年,没人说得清楚。
古井旁有一棵粗大的柳树,柳枝低垂,绿意婆娑,使这里显得十分幽静。据说此地原来还有几棵杨树,七八丈高,后来被砍伐了。柳树旁有座龙王庙,距今也有些年头。小庙的木门上挂着老式门锁,钥匙放在门楣的缝隙中。打开庙门,里面供奉有龙王坐像。每年二月二“龙抬头”,村民们都要到这里祭祀井神和龙王。
这口古井是谁开凿的?当地历史文化研究者赵玉让介绍说,明朝末年,一批河南人逃难到陕西,他们逐水而居,在这里安家。这些河南老乡大多姓费,因此当地人称他们“费家户”,这口井就是费家户人修的。赵玉让说,据考证,当时打井用的是老办法:划好位置,便安排人向地下开挖,井口上有人接应,提筐下筐倒土。待挖到井下见水,井筒子便挖好了,下来就开始箍井了。箍井时井下设一圆形木档,人站在木档与井壁之间,在井壁上垒石头、在石头间填土,把井壁箍得很瓷实。一层箍完,档子往上升一层,再接着垒石头、填土,箍井壁,直到箍到井沿,井就箍好了。打井是个苦力活,打一口井,要经历数月,动用许多劳力财力。用石头箍的井,结实耐用还不渗水。
据说费家户是酿酒的高手,他们之所以要在这里打井,是发现了这里的水质好,适合酿酒。赵玉让介绍说,此地离涝峪口十公里左右,西边一华里是老甘河,东边一公里是涝河,北边又临渭河。南依秦岭,三面环水,加上龙窝村这一带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因此这一带水量十分充沛,“龙窝”之名由此而来。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发大水,龙窝村的农田还被淹。龙窝村北边的杨家滩、曹家滩之名,也跟此地水多有关。
据专家考证,费家户人在明朝便用此井水酿酒,当时是小作坊生产,产量较低。清光绪年间,龙窝酒坊建立,此酒味道醇厚,名扬远近,拥有百多年历史的龙窝酒作坊后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这里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民俗活动。乡亲们敲锣打鼓,抬着五谷与祭祀供品,到龙窝井取水,拌酒曲、蒸酒糟、敬酒神,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现在。
龙窝井目前由专人保护、照看。这口老井,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人世的沧桑,至今水质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甘醇清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新闻推荐
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校美术类统考举行 考生直言有点难 专家认为难度适中
昨日陕西省美术类专业课统考在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进行,共有12088名考生参加了本次考试。部分考生表示题目“难度有点大,出乎意料”,而专业教师则表示今年的题目出得好,能考出学生真实的水...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