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往事
主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华商报社
人物档案
人物档案:
姓名:张秀兰
单位:陕西省肿瘤医院门诊手术室副主任护师
援外地点:苏丹
援外批次:第10批、第21批队员
援外感言
当地百姓对中国医生非常信任和尊重,当地群众在大街上看到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在苏丹,我们不仅因身为中国医生而骄傲,更因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荣光!
“这个女孩叫友谊·张,她的妈妈是阿布欧舍医院的一名护士,她是我第一次赴苏丹执行援外任务期间出生的,她的名字“友谊”也是我起的,代表我们之间的友谊。当我15年之后再次来到阿布欧舍医院,再次见到友谊,她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了。”张秀兰指着彩色照片上与她合影的小姑娘说,“她喊我中国妈妈,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友谊·张”。”
医疗队唯一的护士
承担着手术配合和培训任务
1978年10月,张秀兰作为第10批医疗队员赴苏丹援外,他们一行29人,被分到5个医疗点。在阿布欧舍医院工作期间,张秀兰承担了每一台手术的配合工作,包括外科、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还负责培训阿布欧舍医院的护士一些基本护理技能和手术配合,培养他们的消毒和无菌观念。
“我是前十批医疗队员中年纪最小的队员。”当时,她只有31岁,也是队里唯一一名护士。“走的时候,两个女儿一个6岁一个8岁,我妈帮我带着孩子。当时与家里联系靠信件,我每个月都会写信了解孩子和家中情况。”张秀兰说。
自学阿拉伯语半年
在开会中充当翻译
“我们只有一个英语翻译,但苏丹普通群众都讲阿拉伯语,于是,我用了半年时间跟当地人学阿拉伯语,先问他们怎么说,然后根据发音用汉字或拼音记在纸上,有时还会标上音调,闲下来了就拿着纸练习发音。”张秀兰说。记得有一次,他们跟下一批队员进行工作交接,医院的人也在现场,当时阿拉伯语翻译不在,队长就叫我来当翻译,双方沟通得非常顺畅。从此,张秀兰就有了“翻译”这个称呼。
“在阿布欧舍医院,除了口腔科医生有独立办公室,其他医生的办公室就在病区,跟住院患者在一个房间,只不过角落里会放一张桌子,方便医生写病历。”张秀兰说,中国医生每天早上查房都会提一个手袋,手袋里装着药,给患者检查完后直接发药,这些药物都是免费的。而且,医生使用的所有器械都是中国政府无偿援助的。
再赴苏丹
她还是医疗队里唯一的护士
1993年7月,张秀兰作为第21批医疗队队员再次赴苏丹援外,这次张秀兰在阿布欧舍医院工作了一年,然后到首都喀土穆的易卜拉欣·马里克医院工作。
“一天晚上,我们在为一个孕妇做剖宫产手术,医生在为产妇缝合伤口,我为孩子整理脐带,这时被一位新华社记者看到了,他就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张秀兰指着照片说。由于医术精湛并且免费看病,医疗队非常受当地百姓和政府官员欢迎,很多人慕名前往看病。一位叫穆罕默德的市长也慕名邀请中国医生为他诊治腿疼,张秀兰和队里的两名大夫一起去他家上门诊治,一名大夫还给市长带了一幅中国字画。市长高兴地说:“这个我要好好保存,它是来自中国的最珍贵的礼物。”
开展了苏丹第一例胃肠吻合术
反响很大
“在易卜拉欣·马里克医院,我们为一个60多岁的重度胃溃疡患者做了胃肠吻合术,这是苏丹开展的第一例这样的手术,当地报纸也进行了报道,反响很大。”张秀兰在这台手术中负责为患者输液、输血,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的变化情况。
这里有个妇产科主任是从英国进修回来的,他们的教科书都是英国的教科书,因为苏丹没有这方面的教科书。她问我:“你们中国医生都看哪些教科书?”张秀兰第二天带了4本书给她看,包括中华医学杂志、外科书籍等,她看了中华医学杂志的中英文目录后感慨道:“你们中国医生水平很高,论文水平也非常高,实践能力也很强。”
两赴苏丹援外,张秀兰不仅与当地医护人员相处融洽,更与队员们建立了深厚友谊。追忆当年,71岁的张秀兰依然激动,她说:“我们在那边克服了很多困难,也做出了很多成绩。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华商报记者 孟洁
新闻推荐
灞河新区“美食孵化器”灞柳院子开门 为年轻人白手起家提供创业基地
本报讯(记者谢斌李佳)12月5日,在西安灞桥区纺渭路上,由25家关中特色小吃店组成美食双创基地的“灞柳院子”开门迎客。一群满怀激情的青年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基地,同时也将用料考究、原...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