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全国“质量月”。今年的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这一纲领性文件释放出了“质量第一”的强烈信号,对于推动我国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陕西省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今年以来,以“质量强、品牌强、标准强、制造强、效益好”为目标,陕西省下大力气抓全面质量提升,不断强化质量管理职能,夯实质量技术基础,积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此次陕西省“质量月”的活动主题为“着力提升质量,建设质量强省”,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实现进一步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弘扬质量文化,传播质量精神,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质量强省建设中来。同时,陕西省即将召开全省质量大会。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特开设《质量月里话质量》栏目,聚焦质量发展,推动质量提升。
当前,我国正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陕西省也提出推动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围绕制造业如何“以质取胜”,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卢秉恒,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新平,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总质量师袁养德,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卢秉恒表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质量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低、质量责任意识淡薄,大多数出口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未来10年是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卢秉恒表示,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必须把“质量为先”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结合陕西的制造业发展情况,卢秉恒认为,制造业是陕西的支柱性产业。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要把提质、增效、转型作为目标,将质量提升作为其中优先考虑因素,促进技术与质量的融合,通过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和攻关,促进质量的稳定和提升。要高度重视制造业领域标准化工作,以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促进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并积极发挥计量技术攻关与量值传递、技术检测与认证服务在促进制造业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要通过质量改造扶持政策,推动传统制造业迈进中高端,推动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王新平认为,对于正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陕西而言,需重视强化标准引领。应围绕航空航天、能源机械、电子信息、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联合研究,共同制定国际、联盟标准,加快提高陕西标准国际化水平,发挥标准化的技术引领与支撑作用。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质量基础在国际贸易中的“规则”作用,建设专业权威、管理规范、服务优良、水平一流、接轨国际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强化质量基础建设,打造国内一流、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的检验检测质量高地,从而提高陕西在认证认可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贸易领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还要强化人才高地建设,着力打造“丝路质量人才库”,不断优化现有质量人才结构,依托人才互访合作,搭建质量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国际协作平台。
作为企业代表,袁养德认为,打造制造强国,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班组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质量素质”为核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具体来说,就是牢固树立“质量为相关方创造价值”的理念,将创建质量信得过班组作为精益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班组质量管理基础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搭建交流分享平台,激发群众质量创新热情,提高员工质量素质和班组质量管理能力。同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设立工匠工作室,培育一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让工匠精神体现到每一优质产品上。他表示,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充分条件,工位制、节拍化、连续流的精益产线是提高工序质量的必要保障,要以加快信息技术和质量管理融合为主线,全面提升数字化设计水平;推进数字化质量管理并形成系统,建立“质量为先、精益为基、智造引领”的质量管理创新模式,同时着力抓好产品的制造现场和服务现场,量化过程管理,精细过程控制。
(该栏目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
新闻推荐
昨日,陕西省举行第八届统计开放日活动,揭晓“三新”概念——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叫网约车出行、用手机叫外卖……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三新”经济。现场还公布了2016年陕西省基...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