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栋通讯员王晓艳
贵州省紫云县平坝村的岑乔兴和他的“同事”们,现在除了不习惯吃面,其他已与普通的西北农民无异。他们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里上班,学习现代农业的各种技术,还能领到一份工资。“把这里的技术学好,我要回老家创业去,就搞现代农业。”岑乔兴信心满满地跟记者说起了自己未来的打算。
岑乔兴工作的地方,不是政府投资,也不是企业创办,而是由杨凌的5个职业农民“众筹”起来的现代农业园区。这个园区不但是国内首个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还集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农民在这里工作,不但能学技术,还能长见识。
给农民搭建一个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是杨凌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推广服务的一个缩影。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中的定位和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鼓励下,杨凌正把创新创业的“种子”播向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广袤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杨凌累计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超过38万人次,其中在9个县(区)建立了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累计培训职业农民1.9万人次,探索建立了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体系,20个省区的12472人获得了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为旱区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永久牌”科技土专家队伍。
与此同时,杨凌示范区还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开展农村科技创业。依靠丰富的农科教资源优势,杨凌培育出一支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的生力军。
黄金薯、红心薯、花心薯……在杨凌金薯种业,各种甘薯“琳琅满目”,这里曾被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代夫称为“中国最好甘薯育苗基地”。在杨凌示范区支持下,这家企业在杨凌现代农业园区企业孵化园建成占地50亩的产业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在陕西、内蒙古等省区建设种薯基地30多个,年推广面积100多万亩,推广效益超过2亿元。
在杨凌示范区,得益于政策和创新机制,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有序向现代农业领域聚集,一批法人科技特派企业及科技特派员脱颖而出。截至目前,杨凌面向干旱半干旱区培训科技特派员1277名,认定科技特派员619名,法人科技特派企业62家;示范区内认定个人科技特派员1366名,发展法人科技特派企业54家,建成法人科技特派企业创业基地23个。
如今,杨凌还投资建成了与8个省区、40个示范基地互联互通的农业科技远程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扩展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手段,数以千计的农业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广大旱区,带动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艳8月21日,坐在陕西高速集团西宝分公司的收费亭里,18岁的黄欣瑜别提有多高兴了。作为一名高考落榜的贫困家庭子女,她能轻松找到这份月薪3000元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工作,全是因为陕西省举办了...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