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节目现场 资料图片
本报见习记者 陈卓珂 记者 刘曌琼
文化类节目的崛起,不仅为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而且也以内容创新为追逐娱乐和喧嚣的荧屏带来一种别样精彩。从创意到受众、从核心符号到界面传播,均不同于以往的电视表达。
1 朗读创新节目表达
各家卫视百花齐放
一束追光灯、一方讲台,观众团团围坐,背景音乐徐徐展开。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著名演员归亚蕾手持信笺,把已故作家萧红写给弟弟的信缓缓读来,像时光在耳边呢喃。
读至末尾,全场静默,归亚蕾的声音温婉中透着坚毅。一封家书寥寥千字,却瞬间把观众带回到了那颠沛流离的烽火岁月,唤醒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同一时刻,在现场外,即使在年轻观众心中,关于民族大义不可动摇的信念与情感,也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这是2016年12月29日,黑龙江卫视打造的电视节目《见字如面》播出的第一期。当天,新浪微博的相关帖文量高达160余万篇。实际上,从去年12月5日该节目推出第一支单曲版视频开始,就立即引爆网络。截至目前,在腾讯视频平台,《见字如面》首期播放量高达4800余万次,在线评论10.8万余条。
《见字如面》引爆网络,其道却不孤。
在其之后,还有《朗读者》中,濮存昕那句“记住帮助你的人,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牵动着人们内心闪亮的善意;翻译家许渊冲译古今诗词,饮彤霞晓露,在岁月深处矗立风骨令人感佩;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总指挥安文彬,为观众呈现中华民族等待了上百年的那一天……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通过朗读,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社会风貌,在观众眼前一一展开。
一时间,同类节目在各电视台百花齐放。腾讯视频的“文化寻根”类纪实节目《客从何处来》、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这一系列行动表明,电视节目应有的价值分量开始被重新审视,尝试在人文担当和文化内涵上展现创意。清新脱俗的画风,把看似“高冷”的内容,演绎成直抵人心的力量,成就“现象级”的文化节目。
“宣传传统文化,媒体责任重大,要全面、系统、创新,结合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宣传有效、有力、有影响、有深度、有感染力。”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武家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2 秦风汉韵对话古今
唐诗宋词雕琢人心
“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主持人董卿这样评价《中国诗词大会》。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累计吸引了逾4.5亿观众观看。与此同时,陕西卫视推出《唐诗风云会》,河南卫视推出《汉字英雄》,湖南卫视推出《中华文明之美》,均以诗词品鉴为基础,开启了文化类节目新的风向标。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秦风汉韵、唐诗宋词以其凝练着的民族情感,承担着社会教育功能。“诗词类节目与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符合,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观众贴近,有益于营造舆论共同话题,突破圈层文化,受追捧是必然趋势。”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主任陈丽认为。
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碎片化时代,观众对消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深度内容的回归,萃取了中华文化基因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凝聚着中国精神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了不俗表现。与以往的文化类节目的“一锅炖”模式不同,中央台和诸多地方台推出的这些节目,往往在策划之初就选定主题和目标受众。
“在叙事风格上,这类节目采取内容表达者与观众平视的视角,借助新媒体表达、社交媒体的传播平台,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理性共生,让观众的审美需求脱离了浅层愉悦,引导观众思考达到对节目价值深层次的认可和认同。”陈丽说。
微话题“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吸引到204.8万转评,网民评论称武亦姝“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从评论武亦姝“单枪匹马闯入浩瀚诗词世界,令人起敬”到评价节目是“从千年前穿越的浪漫,将我一击而中”。山高路远,笺短情长,多样化、个性化的节目符号在网络社群中扩散,把节目自身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持续放大。
3 文化节目道阻且长
内容创新任重道远
“这些节目的流行,广泛地调动和唤起了用户对深度内容、严肃内容的潜在需求。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严肃内容通常会因为艰涩而难于接近,但这些节目用一种生动的呈现和诠释,活跃了内容生态,传扬了古典文化之美,这无疑是值得褒扬的。”资深媒体人、知名网络评论人袁国宝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创新的节目,将“高冷”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最接地气的大众化传播,用户从中也获得了更好的视觉、听觉和心理体验。
袁国宝同时认为,这些人文类节目虽然火爆,但时间尚短,还需要市场更多的检验。“互联网下半场的内容产业将从流量时代进入深耕时代,深阅读和品质内容的传播将会回归,内容展现形态必将进一步音频和视频化,同时垂直专业化的内容会更受欢迎。”袁国宝说。
2015年12月,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北京卫视推出了国内首档传统文化展示真人秀《传承者》。节目汇聚了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为他们设置“一席之地”,凸显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地位,着墨内于积淀、秀于世界的匠心,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
2016年9月至12月,《传承者》第二季再度开播。不仅收获了良好口碑,而且吸引到了许多创业公司的注意。2016年3月至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曾数次为非遗传承者募款,“东家”“逻辑思维”等互联网公司亦为非遗传承人和他们的作品开辟了销售渠道和展示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东家”APP端,就有8大类、近千件非遗商品上线,销量不俗。同类型的还有“手工客”“拾翠”“手艺”“老字号”等十数家旨在让传统文化创造价值的互联网公司。这些商业公司,正在成为东方匠人的聚集地。这些变化,正在让传承成为潮流。在提升大众审美的同时创造着巨大的价值,实现了文化类节目的华丽转身。
但《传承者》的成功能否复制,尚未可知。
“文化类节目能否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要看其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否持续,能否在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呼应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还要看内容呈现模式是否丰富,能否跟上内容产业升级的趋势,在产业链条中摸索到最合适的卡位。”袁国宝有一连串疑问。
但袁国宝对此也有着乐观的预期,“可以看到,文化类节目也在不断地自我升级,内容创新任重道远,他们的经济价值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艳)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省财政厅、省人社厅日前印发《陕西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陕西省职业培训补贴标准进行了上调。 根据该办法,职业培训补...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