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5月18日电 “同学们,现在我们拿着超轻小黏土制作的小船,正式开启横跨地中海的‘海上航行\’……”五月的一个周日,位于东湖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馆内,一场生动的“礼乐学堂”之《畅游地中海》系列教育活动如期开展,作为湖北省博“文明之海”特展的配套课程,仅这一项活动已持续开展六个周末,累计吸引少儿及家长数百人次。
而这一活动只是湖北省博“礼乐学堂”系列社会教育活动的一个缩影。“礼乐学堂”社教活动创办于2014年,仅去年一年,围绕馆藏主题文化、传统节日,开展教育活动达320场次。在最新的“五月社教活动预告”里,观众可以报名参与囊括9大专场、10余项的活动,包括体验活字印刷术、吟诵端午节、与陕西半坡遗址博物馆“史前工厂”开展“钻木取火”等内容丰富的社教课程。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国内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近4700家。越来越多社会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等各类型博物馆逐渐走进公众生活,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营造立体的教育网络。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认为,中国博物馆正在经历“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物的机构,已逐步健全为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和教育“学堂”。
“博物馆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互动性。”方勤说,博物馆需要根据不同馆藏内容,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学生和参观者,提供寓教于乐、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是普及化教育。方勤指出,博物馆的普及化教育,即推广性教育,同样必不可少。比如,到社会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为不能走进博物馆的孩子们推广博物馆的内容,给他们打开另一片知识的天地。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冯小波告诉记者,在法国的博物馆,随处可见各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直接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带领学生对着艺术作品授课;有的博物馆则将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与现代生产工具摆放在一起,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使用……这些新奇的“玩法”都可以借鉴到中国来。
方勤说,博物馆教育的特色在于形式灵活多样、对象形形色色。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应逐步推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家庭教育的融合,让新颖的博物馆学习体验,成为青少年的“终身课堂”。 记者 喻珮
5月18日,观众在苏州机器人博物馆观看机器人表演节目。
新闻推荐
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陕调研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工作 苏泽林带队郎胜参加安东主持座谈会
本报讯(记者耿薇)5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泽林率调研组在陕西省就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工作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陕西省有关方面情况汇报。全...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