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要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就必须彰显新形象,形象良好,才能凝聚合力。"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娄勤俭同志代表中共陕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所作报告中许多创新性提法,不仅让与会代表们眼前一亮,更让关注着这场大会的省政协委员们为之振奋。
报告用“五新"战略任务绘制未来五年陕西发展的总蓝图——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报告在提到彰显新形象时,强调要“强化历史厚重、人文璀璨的文化风尚"。
历史反哺发展发展促进传承
报告指出,陕西要守护精神高地,加强炎黄、周礼、秦汉、盛唐等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加大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利用力度。
“汉文化遗址的综合保护利用是对古长安城辉煌历史中最精彩篇章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对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格局具有非常重要实现意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省政协委员王发友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及见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新机遇。
王发友说,在对汉长安城文化遗址进行综合保护利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汉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生态环境系统,打造西安生态环境的“鲜肺"和历史文化的“新心脏",实现具有汉文化符号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新系统。同时,要通过汉长安城文化遗址的综合保护利用,以打造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示范性项目目标定位,深度挖掘汉文化人文历史的社会价值,通过文化遗址的综合保护和利用,以汉文化遗址的综合服务和运营为核心,转化成经济价值,形成“人文历史反哺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良好价值效应。
促进中华戏曲文化繁荣发展
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努力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启迪思想、滋养精神。
省政协委员王选认为,陕西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发源地,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鼻祖,是陕西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应充分利用和发挥陕西戏剧文化优势资源,以西安易俗社、三意社两个百年历史剧团作为国家级中华梨园文化产业基地的龙头与核心,形成教学、培训及演出为一体的文化新机制。汇集陕西地方戏种阿宫腔、碗碗腔、汉调、眉户以及昆剧、豫剧、京剧等流派艺术,促进中华戏曲文化繁荣发展。
王选建议,可以以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戏曲文化为龙头,衍生开发全国音乐戏剧、舞蹈文化一条龙商业产业链,以文化带动经济,以经济促进文化发展,拉动陕西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夯实文化软实力微观基础
“社区文化是增强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微观基础。"省政协委员沙莎认为,陕西是三秦文化的发源地,多种文化形态交融共生,尤其是近年来,陕西省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沙莎认为,各社区管理者应整合资源,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加快推进社区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依托亭台、广场与楼栋等资源,建成图书馆、文化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区文化设施体系,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改善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足的现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向华)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5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陕西省CPI环比上涨0.6%(全国上涨0.1%),同比上涨1.1%(全国上涨1.2%)。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5.4%(全国下降3.5%),非食品价...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