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西 张婧
年4月,杨京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从乡镇中学考进安康日报社不到三个月,连同事都还没认全,就要打包行李,去学坊垭村驻村扶贫。
学坊垭在汉滨区流水镇,离城区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包茂高速从村子横穿而过,却没有出口;临着瀛湖,近一千群众吃水却很困难;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村里的群众都各顾各的,连开会都聚不齐人,更不要提什么脱贫致富,发展产业了。”杨京保就这样一头闯进了这个以“鄢”姓为主的村子。
那时的杨京保也没有想过,从驻村工作队员到“第一书记”,从学坊垭村到学坊垭社区,从“杨记者”变身为“杨书记”,自己的驻村生活会持续到今天,跨越三个年头。而安康日报社也连续两年在市上扶贫、支教、帮扶园区年度考核中分别获得优秀等次。
从零开始,三年时光刻在纸上
驻村三年,杨京保在村上的时间超过了天,报社的同事大部分时候“逮”不到他。同事们都知道他在忙村里的事儿,看到那一篇篇驻村日记,也就像见了面。
“刚刚开始驻村的时候,白天忙帮扶的事情,晚上就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惑记下来。村里年轻人少,也没有电视,就这样打发时间。”在村里沾上的泥土与新人记者的敏感相碰撞,促使他把驻村的生活记录下来,“我想我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是共性的,所以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大家一起寻求解决之道。幸运的是,报社也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这些东西被更多人看到。”
他的驻村日记篇幅不长,语言质朴,写着写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驻村日记被转载到朋友圈、公众号、网站,还获得了年陕西省新闻奖三等奖。最令杨京保意外的是,今年2月份的《中国扶贫》也刊登了他的一篇驻村日记。
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搞电商,驻村工作队冒雪慰问贫困户,村“两委”实行村务公开,村民为红白喜事送礼发愁,年轻人鄢忠立想留在村里发展却受到父母的反对,这些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的写作素材。“脱贫攻坚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个村民的事。”杨京保说。
日记一写就是三年,从最初关注***,到后来成为“第一书记”,视线拓展到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基层党建等多元化内容;从学坊垭开始,写到流水镇、汉滨区、其他县区,甚至外出考察时的见闻和思考,杨京保都会记下来。
这三年的时光也留下了空白。年开始驻村的时候,杨京保的女儿萱萱才一岁多,贫困户建档立卡期间,时间紧任务重,他一个月才回了一次家。“回家之后,女儿都不认识我,周日刚‘混熟\’,我又要走了。”如今,萱萱已经长成了伶俐的小丫头。月1日,周四,杨京保接到妻子的电话:“白天给孩子说这周五爸爸不能回家,她坐在自行车后座,靠在我的背上哭了。”
这三年,对杨京保的家庭来说,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几乎是缺失的。
干事创业,不断壮大的“朋友圈”
能记下这么多日记,终归源于他干了不少事。干事就少不了和人打交道,三年来,杨京保的朋友圈因脱贫攻坚而壮大。这里面,鄢邦安算一个。
(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受安康市公共资产管理局、安康市国土资源局、安康市公安局汉滨分局委托,陕西国衡拍卖有限公司对以下标的进行公开拍卖,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拍卖标的基本情况及规划指标要求:宗地位于汉滨区江北...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