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社(左)在南郑水灾现场采访中
这样两个面容清瘦、身材修长的中年男子,横看成岭侧成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根社的目光和李亚军的微笑——紧锁的眉头、冷峻的目光、忧思的表情,刘根社的表情一直如此;始终如一的发型、浓浓的眉毛、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淡淡的微笑,岁月无情,厚待了帅哥,这个人是李亚军。
这样两个“老三秦”,像是生长在三秦的两棵树,历经风雨依然坚韧。这两天,又翻了“三秦”十周年时出版的《成长》与《力量》两本书,其中刘根社、李亚军采访时的照片,部门的女编辑凑过来看,惊呆了说,“好帅呀!”我的感觉没有说出来,心底在感叹,那个时候的他们,真的好年轻,岁月就这样流逝了,尽管他们都还很帅。
“来《三秦都市报》,是想干一番事业,还是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在《成长》(我和三秦都市报的故事)一书中,刘根社题为《应聘》的一文中,开门见山地回忆起应聘三秦都市报时,“狡黠地眨巴着一双小眼”的面试老头儿的提问,后来他才知道那老头是时任副主编的戴超。
从一名普通的社会新闻记者,到社会新闻部主任,再到三秦都市报编委、社委会委员、副社长,刘根社始终是一个忧思型的新闻人,平时在报社,他的话总是最少的一个。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四年前,时任评论部主任的我主持一场舆论场的座谈会,话题聚焦“平凡片警不平凡的人生”、社区民警汪勇,当有人质疑时代变了,是否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否不食人间烟火?刘根社愤怒了,那是他绝无仅有的一次发火,“真不知道有些人是怎么了,如果说这也算有病,有病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这个社会。”一时间声震四座,这句话后来在公安系统广为流传。
更多的时候,刘根社是一名新闻的前瞻者、思考者,他对新媒体的远见早在10年前的一场全国性的新闻论坛上有过表述,面对报纸和新闻的来路,他说,我们不必为明天彷徨和不知所措,我们在探索中寻求活力。三秦都市报新媒体的“一报、一网、一端、双微、网站集群”的高效发展,活力骤显就是明证。
“我是来干一番事业的。”《应聘》一文中,刘根社写到“我诚恳、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知道,我是否曾在这里创造过轰轰烈烈的业绩,我只知道,生命中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才是我毕生不舍的财富。”在他以此作为引导追溯的几个瞬间里,用极尽克制,又满含悲怆的笔触,追忆了采访中牺牲的最好的朋友;追忆了揭开父子服毒自杀背后的黑幕后,收获的无法拒绝的礼物——一块粗布床单;追忆了西安“3·5”闪爆事件中,八位勇士葬身火海,留给人间的几颗残缺的牙齿。他以咏叹的方式在每节文尾感慨,我的事业是一份牺牲;我的事业是一份关注;我的事业是一份忠实的倾听和传递。
2012年7月,陕西南郑大雨,水利局长蒋安成巡堤时被卷进洪流,以身殉职。刘根社和我接受指派前往采访,那是一次最近距离的工作合作,他对于抓到的线索逐一梳理、部署采访,他的明锐与甄别令我为之感叹,特别是在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他的睿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先后三赴南郑采访,结束采访当天,我们去汉山下的蒋安成墓地献花,站在墓碑前,刘根社说:“蒋局长,我们来看你了,我们在你工作的地方,采访了这么久,才知道你生前是怎样一个人……”说起来,这话似乎像一个电视剧里的镜头,但是当时当日,令人泪如雨下。
从应聘者到招聘者,当身份转换之后,刘根社说,好几次面对前来应聘的年轻人,他都想脱口问出那句话:“是想干一番事业,还是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是他始终没有,他说,我知道“三秦”的世界里已经不需要表白,每天有更多精彩的报道出现在报纸上,有更多灿烂的笑容绽放在一张张生动的脸上,就已经足够了。
新闻推荐
好房子 美观实用有“调性” 访海亮地产集团副总裁、西北区域公司总经理邱健
????邱健海亮地产于年初正式进入房地产行业,并于年进军陕西,首个高品质英伦范儿的项目“海亮·新英里”落子西安城南高新版块,位居西沣路与雁环路十字交汇处东南角。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海亮地产集团...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