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璩勇 通讯员 施金铎王卫东
在大量贫困群众通过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迁移脱贫之后,在秦巴山区、大山深处,还有不少农民因为特殊原因并没有进城,也没有前往集中安置社区。有的农户所在的地方虽然偏远,却往往水草丰美,有小块肥沃的耕地或者独特资源支撑零零散散三五户人家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有的农户则离开原住地的环境再无适合的生产门路,习惯传统生活方式的他们拒绝迁移。还有少量村民因为过去落后的医疗条件落下残疾,无法外出务工或另谋生路。
市林业局副局长、陕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陈庆把要帮扶的贫困户分三个类型,总结三种方式帮扶。一是身体状况较好的,帮助他们找活干或外出务工;二是知识技能帮扶,2015—2016两年资助12名大学生。对考上学校的学生扶持去上学,有了知识和文凭他(她)们就会找到工作,基本就不会再回农村;第三种类型是难度最大的。他们或者是身体不好或者年龄偏大,外出务工不了怎么办?帮助扶持他们就地寻找项目寻找依托,就地发展产业。
帮扶一个成气候,带动一片穷苦汉
因为过去落后的医疗条件落下残疾,无法外出务工或另谋生路。居住在大巴山第二主峰化龙山下发龙村村民李世伦就是其中之一。李世伦幼时放牛与伙伴玩耍,不慎让牛角戳瞎一只眼睛,当时交通不便未得到救治,从此落下残疾成为半劳力。不要说外出打工,村里平时农忙请活路都没有人想起他。
一个瞎了一只眼睛的人,到哪里去打工?保护区管理局陈庆同志说。去年底,他和另外几个贫困户差点断了生路。
村支书吴定平成为他的“救星”。吴定平的菌棒香菇种植加工厂把他安排进去,让李世伦与另外一个行动不便的贫困户负责轮换照看锅炉,给炉灶添柴火。活路不重,钱不算少,一天一百元,两季香菇生产下来,他可以拿到一万元工资。
但是这个一万块他差点没有挣成。吴定平说,连我都差点“搞下课”,吴定平的香菇菌棒去年因为意外原因损失很大,亏本不说,还欠了工资、材料钱等好几万。最没有防备的是,年轻轻才46岁的吴定平突然患了中风。一边躺在病床上,一边是要账的。有老百姓觉得,吴定平怕是不行了,得赶紧把钱要回来。吴定平说,自己一边赌气支吾老婆付账,一边觉得怕是出问题了,就是身体恢复,哪里还有能力继续把厂子办下去?
吴定平的老婆,麻利泼(下转四版)
在安康“十三五”的大发展中,脱贫攻坚无疑是一件大事。安康的脱贫攻坚战,时下正进行得有板有眼,在落实政策和促进发展两个着力点上,安康的脱贫攻坚全面有力,多种办法、多种渠道、多种力量帮助扶持着贫困人口爬过贫困这道坎。
过坎是阶段性目标。让贫困人口也能够长远发展长远致富,进而安居乐业,同享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国家盛宴,则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化保局人心目中,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特别是完成年度计划,他们与全市众多包帮单位一样,工作做得很认真很扎实,他们同时也想得更远些,那就是包帮任务完成后,村里怎么办?脱贫人口怎么持续发展,不再返贫?工作队可以走,小康的步伐不能停,不断迈动小康步伐的支持力在哪里?
把产业留在村里,把企业扶持起来留在村里,把资源保护与共享留在村里,把贫困人口走富路建立在自我发展上,让村里的优势资源可持续利用,让村民因资源而致富,化保局的努力既立足当下的阶段性成果,也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夯实基础。他们工作的可贵就在于,既要脱贫,更要帮富。
无论进城也好,还是进镇也好,农村那一块一定会有人留下来。留下来的人,要生活要发展,这种格局也一定是中国人口布局的常态,也是必然。化保局工作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脱贫攻坚中输血重要,造血更加重要,长远的功效正在于造血。(刘云)
从产业驻村到发展驻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明涛潘虹记者张电达)陕西省镇巴国土局25名干部与碾子镇三官村25户贫困户结成了“一对一”扶贫对子,开展“一对一”精准脱贫,通过“连亲结对帮扶卡”与贫困户建立起“亲戚关系”,并筹资5万元...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