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展馆????本报记者吴岸彪摄
范紫东先生用工整小楷写就的《三滴血》剧本手稿;被誉为“西京梅兰芳”的王天民在《双锦衣》剧中所用的剑和绣鞋;我国最早的秦腔电影《三滴血》黑白胶片、《火焰驹》彩色胶片……《易俗社》是陕西参赛十一艺节文华奖角逐剧目,借着十一艺节东风,昨日上午,易俗社展陈馆开馆暨首批展品捐赠仪式在易俗社小剧场隆重举行,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首次与普通观众见面。
据了解,百年来,易俗社形成的秦腔艺术资料文献对秦腔剧种的发展乃至中国戏曲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易俗社的历史文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易俗社资料室珍藏的文物有七八百种,为传承秦腔文化,历经三年多的筹划与实施,易俗社展陈馆改造工程完成,将尘封多年的易俗社珍贵史料呈现于世。易俗社创始人后代、老艺术家更是大力支持,倾囊相助,将自己保存多年的珍贵照片、剧本及其他物品捐给展陈馆,填补了部分空缺。
据悉,改造后的易俗社展陈馆面积近200平方米,包含八间展陈室及资料室,以不同历史阶段的大事件为脉络,通过图、文、实物展示等将易俗社不同时期的人、事、活动串联起来,向大家立体的展示百年易俗社的辉煌与沧桑。同时还展出了数十件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多件实物都是首次和公众见面,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本报记者夏明勤
新闻推荐
丝路起源的陕西大地,不仅出青铜器、陶器,还出文学,博大的汉赋、辉煌的唐诗是我国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文学陕军”更是当代文坛的一支生力军,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众多读者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是...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