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成 赵庆
诚信上“红名单”,失信进“黑名单”,看起来简单,执行却有考验。
初步建立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全省已有近52万家企业”信息整合入库。“52万”不是个小数字,也是不菲的成绩,但“52万”还只是开始,据此前报道,到2020年,陕西中小企业数量有望达到170万户。一方面,企业数字飞速增长,核查的工作量巨大,另一方面,核查数据又需要精确,如何做到这一点,让人对未来的“红名单”制度抱有几分期待。
一是“红名单”的门槛如何设定?如此众多的企业,失信者总归是少数。因此,诚信的典型与非典型之间,就需要翔实的划定标准,从而让甄选后的“红名单”更有说服力。二是“红名单”的能进能出如何实现?毕竟,企业诚信不能全靠自觉,这是设立红黑名单监督的初衷,自然也要让名单保留扬弃的活力。如果进了“红名单”就高枕无忧,“红名单”自然就失去了引领作用。因此,“红名单”的有效期设定,期限内的审核及出现失信行为的处理办法,都值得特别斟酌。第三,“红名单”制度还需紧贴地气,注重可操作性。面对海量企业信息,唯有便于操作,才能有好的执行,让“红名单”红得鲜活绚烂。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含晓记者王嘉)省民政厅、省财政厅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建立健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鼓励各级党...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