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云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孩子可以乐于接受,而有的孩子却表现的悲观失望?有的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的孩子眼里却是全是灰色的?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之路有什么巨大的影响?这就关乎到一个根本心理问题——孩子是否乐观!
从本质上讲,悲观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这种方式会产生巨大而毁灭的后果,包括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所以,离开悲观、建立乐观是很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
既然乐观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呢?
一、 养成良好的解释风格
我们把解释风格的标准设了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
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指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指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者其他情况。
我们要养成孩子把解释风格改变为暂时的、特殊的和改变的。比如当爸爸生气训孩子时,学会把“永久性解释”——我爸爸是世界上脾气最坏的爸爸,用“暂时性解释”——我的爸爸从来没有这样的坏脾气来替代。把“普遍性解释”——所有老师对我都不公平,用“特殊性解释”——某一位老师对我不公平来替代。把“个人化解释”——我是个数学很差的孩子,用“改变性解释”——我这次数学没有考好来替代。
通过训练我们往往会发现,解释风格的改变,会让孩子对于问题的存在避免了长久的认知伤害。每当出现问题时,孩子就会自动尝试去改变,而不是陷入到永远都没有办法改变的糟糕情绪中。
二、 学会“表现满意”而不是“感觉满意”
“表现满意”——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比如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成年人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进行真实具体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
而“感觉满意”——是抽象的、模糊的,比如“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表扬,只能让孩子仅仅是在短暂时间感觉有价值,但是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好。
因而,父母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具体,让孩子体会到“表现满意”。
三、 避免“贴标签”
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中,避免使用“贴标签”的语言,比如“你真笨”、“你的数学怎么那么差”、“你真是个让人讨厌的孩子”、“你太懒了”等等,因为“标贴”一旦贴上,孩子们就会将失败归罪于自己能力差。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当孩子以自己笨、懒、学习差、讨厌等这些悲观解释来面对失败时,会使孩子害怕去尝试、害怕面对失败,会造成他们无助性消极习惯产生。
我们可以就具体某件事批评孩子,比如:“这次”数学没有考好,“今天”没有打扫自己的房间等,让孩子就具体事件就事论事来认识而不是全面否定,孩子就可能通过行为来改变具体事件,从而变得乐观和充满希望。
专栏
杨继云:安康市人民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社部心理咨询师培训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动力沟通员,陕西省慈善协会心理援助中心安康分中心主任,安康义工联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共青团安康市委12355青春热线特聘心理咨询师。
新闻推荐
杨继云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心理咨询行业也越来也受到重视。可是,大家对心理咨询感觉就是说说话、聊聊天,要不就感觉非常神秘,很容易对广大受众者造成误导。一、心理咨询师,你帮我拿个主意吧...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