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陕西金辉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科义
□记者 龚敏卓
他是一名普通的企业家,但让他蜚声吴起乃至延安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家乡和贫困群众捐赠的一笔笔善款。从捐款2万元帮助家乡修路,到两度设立400万元的慈善助学基金,再到投资上千万元建立延安同济康复医院,免费为贫困群众看病,慈善与李科义的名字从未离开公众的视线。
“一件事让我坚定了做慈善事业的决心。"李科义说,2003年,同村村民宋青山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准备放弃。消息传到李科义耳中,他连夜赶回老家,将6000元送到宋青山的手中。彼时,李科义凭借自己的勤劳苦干,已在吴旗县建立起自己的企业,然而由于小时候家贫上不起学,没有多少文化的李科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吃了不少苦头,因此对有文化的人格外珍惜。“那是我们村祖辈几代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啊。"李科义回忆道,当时他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决不能因为贫穷,让孩子们失去上学的机会。
经过这件事后,拿出一部分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想法就一直停留在李科义的脑海中。他说,他经常与朋友们聊天时说到这件事。朋友的认同和鼓励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2005年吴旗县慈善协会成立,这让一直想从事慈善事业的李科义找到了一个平台。因此在协会成立时,李科义率先捐赠了5万元,为当时全县个人捐款最多的人。李科义说,他做慈善主要是为了助学,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在最初的几年里,李科义先后捐赠了数十万元,救助过二十余名家庭贫困的学生。为了能更好地救助家庭贫困的学生,2009年李科义捐赠200万元在吴旗县设立冠名慈善基金,主要用于助学。自此,李科义助学规模得到扩大,有40余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常年得到李科义的资助。
与众多一次性助学资助不同的是,李科义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连续资助四年,并且实行奖优淘汰制,即每年都与资助的学生举行一个座谈会,由受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对成绩优异的,除正常的资助款外,再给予一定资金的奖励,对成绩不合格的,将淘汰出资助队伍。“制度自实施以来,一共淘汰过三个。"李科义介绍说,虽然第一次淘汰资助对象时,心里特别难受,但为了让这些受助对象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能学有所成,“我必须这样做。"
2012年4月,李科义再次设立200万元的慈善冠名基金,用于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李科义的爱心,成为这些寒门学子自强不息的强劲动力。这些学生,时常写信向李科义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以此表达了心中的感激之情。“只要能看到这些贫困学生没有辍学,没有被贫困压倒,能够有出息,就足够了。"
“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李科义经常说的一句话,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李科义就出资2万元为家乡改造拓宽了8公里的乡村道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出资7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座希望小学。近年来,他又先后为五谷城乡桐寨村新农村建设捐资12万元;周湾杨家湾村人畜饮水工程捐资29万元、新农村建设捐资100万元……对于乡亲们的急难事,李科义从来都是急公好义慷慨解囊。村上有一位年轻人,外出创业遇到困难,李科义鼎力相助,现在这位年轻人已经发展起拥有千万元资产的公司。对于村里的孤寡、病残特困群众,他经常三百五百不等地给予接济帮扶。李科义认为,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帮助别人,其实都是在做公益。他说,做公益慈善事业,能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前些年,看到不少农村人因为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不到医院去看病的现状,李科义又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一所医院,帮助看不起病的人们。“对家庭贫困的患者,我们将酌情给予减免相关费用。"李科义介绍说。几年来,他已为400余名贫困患者减免费用20余万元。
针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李科义称自己今后的慈善重点将会转到助老上,“我准备建一个现代化的养老院,有钱的人收点费用,没钱的免费住,让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他也表示,“只要生命尚存,我会将助学、助医等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
新闻推荐
12月1日,临渭区农业局组织机防专业队在陕西省麦田化除示范区蔺店镇蔺南村、常庄村进行了化除专业化作业。本次防治共出动大型喷杆喷雾机4台、三轮喷杆喷雾机3台,当天完成该示范区1000亩的专业化作...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