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儒家经典“五经”中可处处看到孝的文化元素,《孝经》更是把孝文化演绎到了极致。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可见,孝道是儒家的行为规范,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古今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挖掘孝廉文化典型人物故事,是弘扬孝文化的重要内容。
柞水县原属孝义厅。这里的厅名“孝义”是从何而来呢?原来,厅属的东川(现属镇安)是周宣王宰相张仲的故里,由于张仲倡导孝义为本,宣王曾赐东川名为孝义川,东川在明以前一直叫孝义川,明时改为孝尉川。《孝义厅志》载:“乾隆四十七年,陕西巡抚毕沅奏请,自咸宁(今长安)太乙峪(今大峪)南,由药王堂进至旧县关(今柞水县城),再南至兴安(今安康),北境七百里为扼要地,应添驻西安分府同知一员。”四十八年(1783)始拨咸宁、镇安、蓝田三县地数百里,设孝义厅。由于当时以界牌湾为界,南属镇安,厅城设大山岔。嘉庆7年(1803)8月,大山岔孝义厅被洪水冲毁,经省抚批准,历经一月,在旧县关重建孝义厅城,即现今柞水县城所在地。民国2年(1913)撤厅设孝义县,民国3年,由于孝义县与山西孝义县重名,故取乾佑河古水名“柞水”命名,沿用至今。
《孝义厅志·古迹》里记载:“张仲故里,在厅西一百二十里东川(原注:明时曰孝慰川)街,后一土山有基址,阔数十丈宽十余丈,有一池四时不涸不溢。相传周宣王时贤相张仲故里也。诗曰‘张仲孝友’(注:此处指《诗经·小雅·六月》),厅故命名曰‘孝义’。”这一段话描述了张仲故居的位置、规模、环境。张仲故居的地基“阔数十丈宽十余丈”,这样的房子应该是比较大的了,那个“四时不涸不溢”的池子应该是张仲家人日常饮用取水的地方。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至少在乾隆四十七、四十八年设置孝义厅时,东川一直是官民各方公认的西周贤相张仲的故里。而常毓坤在编撰《孝义厅志》的光绪九年,孝慰川已改作东川街了。
“孝义厅”意为警示当地人民不忘“孝义”之精髓,纪念先辈“孝义”之道。柞水的孝义文化是整个中国孝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柞水的孝义文化的第一阶段以“孝友”张仲的出现为标志,他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六月》,诗文最后一段写道:“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该诗记叙的是周宣王北伐猃狁的战事,其目的是通过对这次战争胜利的描写,赞美宣王时的中兴功臣尹吉甫。诗中描写了尹吉甫得胜还朝受到宣王嘉奖后,从周都镐京(陕西咸阳)回到驻地中都邑(山西平遥)同好友欢宴时的情景。张仲作为尹吉甫的好友参加了宴会。
张仲,字忠嗣,生活在周宣王在位时期(前827—前782年),距今2800多年。他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周王朝。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的前后。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之后,周厉王病死于彘(今山西省霍县),共和伯请太子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称作“宣王中兴”。
张仲以贤孝闻名,倡导的“孝义为本”颇受推崇。这里,“孝友”就是“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孝悌”。相传,张仲的母亲生活在东川,张仲对母亲非常孝顺。其母亲去世后,周宣王亲自率文武百官翻越秦岭来张府吊唁,特封张仲故里现东川为“孝义川”。宣王带来的鼓乐队为张母弹奏哀乐,伴随着张仲及儿媳的哭腔成了孝歌的原始调。
可以说,孝义文化在柞水、镇安的发端就源于周宣王时期的张仲。正由于此,一直以来,东川在历史上都被作为“孝义故里”,柞水、镇安的人因此而倍感欣幸,常津津乐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小鹏)近年来,柞水县制定保护规划,健全名录体系,壮大传承队伍,开展抢救保护,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动非物质...
柞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柞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